每位受洗者都蒙召在各種生活環境中宣講福音,
他們不應當是巡演的明星,卻要因耶穌的話語而
堅強;七月十五日、主日,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
,教宗方濟各講解了『傳教士風格』,他首先從
當天的福音談起(瑪六 7~13)。
耶穌派遣十二門徒、兩人一組前去各個村莊,這
就像是一種實習,提前練習他們在主耶穌復活後
將做的事。
教宗向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一萬五千名朝聖者和全
體基督徒講解了兩個核心層面:傳教使徒以耶穌
為參考中心;傳教士風格擁有物質貧窮的面貌。
事實上,門徒們對自己沒有任何可宣講的,他們
只是耶穌的使者。福音事件所針對的不僅是司鐸
,因為,每位受洗者蒙召在各種生活環境中見證
基督的福音。
教宗說:對我們而言,只有以耶穌為永恆不變的
中心,這項使命才能得以落實;這不是個別信徒
、某個小組或大型群體的活動,是教會的使命,
這使命與她的 上主密不可分。
基督徒絕不能以獨立自主的方式宣講福音,只能
由基督親自委任的教會來派遣;我們正是因聖洗
聖事成為傳教士的。
受洗者若覺得沒必要宣揚福音、宣講耶穌,他就
不是一位好基督徒。
此外,十二位門徒所擁有的裝備以簡陋為標準;
老師希望他們是自由、輕鬆的,沒有支持、不受
擁護,只相信祂所給予他們的愛、只因他們所宣
講祂的話語而堅強。
棍杖和涼鞋是朝聖者的裝備,因為,他們是天國
的使者,不是無上權威的經理、不是捧著鐵飯碗
的官員、不是巡演的明星。
教宗提及羅馬教區多位以貧窮著稱的聖人,例如
聖斐理伯內利(Filippo Neri)指出,他們不是
官員或企業家,是天國的卑微工人。
然而,可能發生這種情況:他們不被聆聽和接納
;這種失敗的經歷也屬於貧窮。
教宗解釋說:耶穌被拒絕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事
件,預示了祂的使者的命運;我們只有與祂契合
、死亡並復活,才能尋得福傳的勇氣。
最後,教宗呼求 天主聖言的首位門徒和傳教士
聖母瑪利亞,求她幫助我們超越一切拒絕,以謙
虛而容光煥發的喜悅之情把福音的訊息帶到全世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