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原是一個游牧民族,牧人和羊群是以色列人十分熟悉的事物;所以,
舊約聖經也慣常引用它們來比喻這個民族的政治或宗教領導和群眾的關系。
耶穌誕生在猶大的白冷,他才誕生,便有附近守夜的牧人前來探望,向他致
敬;後來,他開始宣講天國的福音,也是以定居在巴肋斯坦的猶太人為主要
聽眾;所以,他也因襲舊約聖經的詞匯來談論他和他的信徒之間的關系。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六主日彌撒中的福音和讀經一都談到牧人,但是,兩者
對於牧人的職務的描述各有偏重;福音偏於訓誨;讀經一偏於聚合。
我們先從讀經一說起;這篇讀經所記載的是耶肋米亞先知講的一個神諭。
耶肋米亞在南國猶大執行先知的使命,歷四十年之久;在這個神諭中,他斥
責約史雅王的三位繼承人:約阿哈次、約雅金和苛尼雅。
在假先知的誘惑下,這三位君王引導人民走入歧途,使他們終於流落異地,
飽嘗充軍的苦楚。
在同一的神諭中,先知指出一線之光,他預言了默西亞時代的終會來到。
那時, 天主將有一位出類拔萃的牧人來聚合殘存的羊,把牠們領回到牠們
的羊棧裡。
讀經一這樣說:
上主說︰「那些把我牧場上的羊群殘害、趕散的牧人,有禍了。」
因此, 上主、以色列的 天主對牧放我子民的牧人這樣說︰「你們沒有照
顧羊群,反而,驅散、趕走了它們;現在,看哪,我必依照你們邪惡的行為
懲罰你們」 ── 上主說。
我要從我以前放逐牠們所到的各地,集合我那些殘存的羊,領牠們再回到牠
們的羊棧,使牠們滋生繁殖;我要興起牧者來牧放牠們,使牠們無恐無懼,
再也不會失掉一個 ── 上主說。
上主這樣說︰「看,時日將到,我要給達味興起一支正義的苗芽,使他執政
為王,斷事睿智,在世上執行公道和正義。
在他為王的時期,猶大國必將獲救,以色列人必將享受安寧;眾人將稱他為
︰『 上主是我們的正義。』」
無疑的,耶穌就是耶肋米亞先知所預言的那位出類拔萃的牧人。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記載,門徒們傳教回來後,耶穌率領他們到偏僻的地方去
休息;到了那裡,發現群眾已在那裡等侯他們,要聽耶穌講話。
耶穌看見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就動了憐憫的心。
彌撒福音上這樣說:
那時候,宗徒們聚集到耶穌跟前,將他們所做、所教的一切都報告給耶穌。
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我們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
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很多,以致於他們連吃飯的工夫也沒有;他們便乘船悄悄
地往荒野的地方去了。
人們看見他們走了,許多人也知道他們要去的地方,便從各城徒步,一起往
那裡奔走,且在他們以先到了。
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
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
四部福音都屢次強調群眾追隨耶穌和在這種情形下耶穌的動心,它們都描述
了群眾在耶穌面前的驚訝以及他們對聆聽耶穌講話的熱切愿望;他們合群來
求耶穌治癒他們的疾病和看耶穌施行奇跡,也是為了這個緣故。
四部福音也強調,耶穌的任務是訓誨;它們指出,耶穌在會堂裡施教,在各
城鎮裡施教宣講;它們更引用耶穌自己的話說,他常常在聖殿裡講道。
耶穌講什麼道理呢?
首先,耶穌講道,像有權威的人;再則,他曾聲明是派遣他來的父叫他該說
什麼、該講什麼。三部對觀福音都說,所有善心的聽眾都會知道,耶穌是按
真理教授 天主的道路,不顧忌任何人,不看任何人的情面。
但是,耶穌是用比喻來講道;他講的道理是新的,是由行為來予以肯定的;
連邪魔也聽從他。聽了耶穌的講道之後,人們便都不勝驚訝,不知他是從那
裏學到如此高深的道理。
聖馬爾谷特別仔細介紹耶穌講道,這是因為他寫福音的目的原來是為把它用
來講授教理的,可能是在信友聚在一起舉行分餅禮時應用。所以,他的福音
,在記載了耶穌所講的一端道理之後,總是接著記載幾個耶穌所施行的奇跡
來予以肯定。
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中,耶穌見了群眾並動了憐憫心之後,立即的反應便是
向他們講道;對他來說,講授他父要他講的道理,這是做牧人的首要任務。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促使我們自省,在我們這時代,教會中的牧人往往要做這
麼多的事情,以致沒有講道或準備講道的時間。
聖馬爾谷是不贊成這樣的情形;對聖馬爾谷來說,耶穌所最關心的是,講授
他父委託他講的道理;那就是講授 天主是我們眾人的父親,他愛我們人,
願意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得救。
從聖馬爾谷福音的記載中,我們也知道,耶穌特別向他的門徒講道;他要他
的門徒再去向別的人講道。為這個緣故,他單獨向他們解釋他講的比喻的意
義。
我們應該特別注意,耶穌是以講道來聚集他的羊群;所以,他講的不是抽象
的道理,不是為引起人們的爭辯的。
耶穌講道,像有權威的人,有他的 天父用奇跡來肯定他講的道理;是這樣
有力的道理構成新的 天主的子民。群眾聚集在耶穌四周,他們彼此交換各
人的印像,共同分享他們從耶穌那裡所聽來的道理;這樣,他們便漸漸地集
合為一個團結的羊群。耶穌為這個羊群舍去了他的生命;耶穌為這個羊群準
備他的牧人。
這樣,本主日的彌撒福音也教訓我們愛護我們的教會,愛戴我們今日教會內
的牧人。
主內的姐妹兄弟,福音和讀經一都談到牧人;在讀經一裏,牧人形容未來的
默西亞,他將聚合殘存的羊,把牠們領回到牠們的羊棧裏。
所謂殘存的羊,當然是指以色列子民;他們當時正被充軍,流亡在巴比倫。
在福音裏,牧人是耶穌;他看見自己的同胞【好像沒有牧人的羊】,動了憐
憫的心,【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這樣,福音和讀經都描述了牧人的職
務,但是,各有偏重;福音偏於訓誨;讀經一偏於聚合。
在今日教會中,主教們自稱為牧人;按本主日彌撒禮儀的解釋,牧人們的職
務應該是教訓、也是聚合。這樣看來,主教們是【要做共融的人】的。
【要做共融的人】,這是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日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致在
中國的教會》講話中的一句關鍵性的話;我記得很清楚,先教宗那次講話的
地點是他的私人小堂,講話的聽眾是我們國內的所有 天主教徒。
當時,教宗向在場的羅馬華人教友團體這樣致詞說:
讓我打開心扉,向你們,好像向生活在中國大陸上的主教、神父、修士、修
女及為數眾多的平信徒們似的,親切攀談。
然而,教宗的講話,主要是關於我們國內的主教們,教宗心目中的主教們是
與他共融主教們;他稱他們為 『與以伯多祿的繼任人為首的主教團完全共融
的主教們』。
下面這段話是那次講話的重心和頂峰 :
親愛的主教兄弟們,你們勇敢地盡心領導在中國的 天主教信友團體;你們
的當今使命,特別是在表現並推進所有信友們的完滿修和。
你們要做共融的人 : 體現在祈禱和生活中與 天主完全共融的人,與普世教
會、與全體主教團及其元首、彰明較著地共融的人。
你們要懷著熱愛教會合一的心情,謙虛、慈愛地致力於包括所有神長和平信
徒在內的修和。
只要你們知道去與別人建立基於真理與愛德的對話關係 ~~~~ 不管他們由於
重大而持久的難處、在某些方面與 天主教的全部真理有了多少距離 ~~~~
這樣的修和是做得到的。
你們要把耶穌的祈禱認做你們的祈禱 : 『父啊 ! 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
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 』 ( 若 17,21) 。
這是十年以前的事了;在這過去的十年裏,我們的國家和在我們國內的教會
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就國家來說,變化出現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由此引起
的社會的不平衡。就教會來說,則是老年的主教們逐一退休,年輕的主教們
相繼上任 。
這些年來,政府的態度是【 兩手抓 】,一面主張 【 開放改革】、一面【堅
持四項基本原則 】。
在宗教方面,特別對我們 天主教會而言,則是既肯定 【宗教信仰自由】,
又【堅持獨立自主辦教會的原則】。
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十分關心在我們國內的教會,對我國政府一向抱持對話
的態度。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們國內有些非法祝聖的主教獲得了他
的寬恕,得以與聖座和普世教會共融。本世紀初年,我們國內主教的祝聖,
多半也獲得了他的默認。當今,教宗本篤十六世也願意與中國政府繼續對話。
我們原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梵關係會顯著地改善,國內教會能按照教
會傳統法規正常地祝聖主教。但是,四月三十日雲南昆明教區以及五月三日
安徽蚌埠教區祝聖主教的事件打破了我們的幻想。
那兩次祝聖主教,是在未得聖座批准情況下非法進行的。
聖座新聞室於五月四日對此發表聲明說,教宗得知消息後【深感遺憾】;又
說,這兩個事件都沒有尊重與教宗共融的要求而擅自行使,【這對教會的合
一是嚴重的傷害】。
說到這裏,我不禁回想起十年前,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我們國內主教們所
說的話;他說 : 你們要做共融的人,體現在祈禱和生活中與
天主完全共融的人,與普世教會、與全體主教團及其元首、彰明較著地共融
的人。
主內的兄弟姐妹們,為我們國內的主教們祈禱吧 ! 為我們國內所有的
天主教徒祈禱吧 ! 為我們國內的教會的前途祈禱吧 !
基督,我們讚美你; 亞孟。 ( 作者:阿德里安.諾桑 本篤會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