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福音:瑪二五 31 ~ 46

 

耶穌對祂的門徒說:31「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

 

一同降來時,那時,祂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32一切的民

 

族都要聚在祂面前;祂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

 

綿羊和山羊一樣:33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

 

34那時,君王要對那些在祂右邊的說:我    父所祝福的,

 

你們來罷!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罷!

 

35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

 

喝的;我做客,你們收留了我;36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

 

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裏,你們來探望

 

了我。

 

37那時,義人回答祂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了祢饑餓

 

,供養了祢;或口渴,給了祢喝的?

 

38我們什麼時候見了祢做客,收留了祢;或赤身露體,給

 

了祢穿的?

 

39我們什麼時候見祢患病、或在監裏,來探望過祢?

 

40君王便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

 

最小兄弟中的一位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41然後,祂又對那些在左邊的說:可咒罵的,離開我,到

 

那給魔鬼和牠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裏去罷!

 

42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的;我渴了,你們沒有

 

給我喝的;43我做客,你們沒有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

 

們沒有給我穿的;我患病或在監裏,你們沒有來探望我。

 

44那時,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幾時見了祢饑餓、

 

或口渴、或做客、或赤身露體、或有病、或坐監,我們沒

 

有給祢效勞?

 

45那時,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

 

給這些最小中的一位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

 

46這些人要進入永罰;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

 

節日起源

 

天主教會在禮儀年的最後一個主日慶祝「主耶穌基督普世

 

君王節」;這個節日原是教宗 Pius XI1925年所訂定。

 

當年,他為了紀念尼西亞大公會議一千六百週年,透過頒

 

Quas primas通諭強調:對抗現世中各種毀滅力量,最有

 

效的救援方法是承認基督的王權。

 

於是,教宗 Pius XI 訂定十月的最後一個主日為基督君王節

 

;當時的想法是,使這個節日和諸聖節相連。

 

因為,耶穌基督的勝利特別顯示在聖人及被選者的身上。

 

1970年所新頒佈的教會禮典中,將這個節日移到禮儀年

 

最後一個主日,基督君王節的重心因而轉為強調末世性的

 

意義:被舉揚的主,不僅是教會禮儀年的目標,更是我們

 

整個世上旅程的終點;耶穌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遠

 

,常是一樣」(希十三  8),祂是「『阿耳法』和『敖默

 

加』、最初的和最末的、元始和終末」(默二二13)。

 

最後審判的「啟示」

 

瑪竇福音的末世言論中有兩個高峰,首先是「人子來臨的

 

先兆」(二四29 ~ 31),其次是「世界末日的審判」(二

 

31 ~ 46),這段經文就是本主日的福音內容。

 

這是一個刻意安排的審判場面:「人子在光榮中與眾天使

 

一同降來……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祂面前」。

 

它不是一個比喻,是一個圖像性的「啟示言論」:人子坐

 

在審判寶座上,分別義人和罪人,並且給予決定性的判決

 

:永罰或永生(二五46)。

 

最後審判時的標準,是具體地愛近人的行動;因為,耶穌

 

自己和一切受苦的人認同:「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

 

一位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經文結構

 

這段經文的結構十分清楚,先是一個交代事情發生情景的

 

「引言」(二五31 ~ 33),接著便是整個審判過程的報導

 

34 ~ 45),其中以完全對稱的方式表達出審判者和義人

 

34 ~ 40)以及和罪人(41 ~ 45)之間的對話;最後便是

 

審判的執行(46)。

 

整篇經文是一個修辭學上的傑作,以極度尖銳的方式表達

 

出決定性的思想:審判的標準在於,對人子最小兄弟所做

 

的愛德行動;或者疏忽了對這些「最小者」、意思是受苦

 

者或身陷困境者應盡的責任。

 

經文的背景

 

人子出現的情景,明顯地受到舊約中默示文學所描述的「

 

上主的日子」(岳四1 ~ 2;匝十四2 ~ 3;依六六18)的影

 

響。人子來時,將分別義人和罪人,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

 

山羊一樣。

 

這裏反映出一個巴勒斯坦地區的生活背景;當地人在白天

 

把一切牲畜放在一起牧放,到了夜裏,分別關在不同畜欄

 

中;因為,山羊需要比較溫暖的地方。

 

此外,福音經文也用了一般常用的象徵:右邊,是好的;

 

左邊,是不好的象徵。

 

個人的審判

 

最後的判決,是根據每個人的做為而訂的,每一個人都要

 

站立在審判寶座前,依據他是否有愛德行為被審判。

 

雖然,「一切民族」都聚集在審判寶座前;但是,這裏卻

 

明顯的、並非「民族性的集體審判」,而是針對每一個人

 

獨立施行的審判。

 

在愛德行動中和耶穌相遇

 

福音中提出六種具體的愛德行動,只是一些例子,真正的

 

愛德行為當然遠超過這些。

 

真實的、行動的愛,是瑪竇福音中特別重要的思想(五  7

 

,九13,十二  7);對初期基督徒而言,耶穌的宣講遺留

 

在世間最大的效果,就是滿全祂的愛的命令。

 

因此,福音直接把這些愛德行為和耶穌聯繫在一起:凡是

 

對耶穌的最小兄弟所行的愛德,都是對祂做的;這說明,

 

義人在「最小者」身上和耶穌相遇,雖然,他們可能在當

 

時並未察覺。

 

審判的君王就是世上的耶穌

 

如何了解審判的人子和最小者的認同呢?

 

人子之所以如此說話,一方面因為,祂曾經在人群中生活

 

立下了愛的榜樣,並要求大家照樣去行;另一方面,祂

 

現在以生活的、末世的審判者的身分再次出現,要求大家

 

交帳。

 

這裏,我們清楚地看出現世和未來的關係:審判的君王(

 

人子),就是曾在世上生活的耶穌。

 

這些「最小者」,是「人子的兄弟」,這樣的思想大概來

 

自於信仰團體中彼此以兄弟稱呼(五22 ~ 24),在普世性

 

福傳和末世性審判的視野中,被擴展到一切的人。

 

福音強調這是一個施於「一切民族」的審判,暗示在福音

 

經文形成之時,福傳時代業已開展;因此,普世各民族都

 

將面臨末世性人子的審判。

 

審判的確定性

 

經文最後以極簡短的方式敘述了審判的執行:忽略、又未

 

實行愛德誡命的人,必遭受永遠的處罰;義人將獲得永生

 

。這個經文所描繪的圖像,當然不能被了解為具體的審判

 

過程;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審判者人子的話具有決定性

 

的效力。

 

這是初期教會對耶穌愛德誡命繼續反省後,以令人印象深

 

刻的方式呈現出來的結果。

 

                                 (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