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聖體聖血節 |
|
|
作者 吳終源副主教 |
2008/05/25, 週日 |
讀經一(申八2-3;14-16a)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申命記》是靈修的好教材;不只是在陳述以色列歷史的陳年舊事,而是要在歷史中看到 天主的啟示與教導。我們應把這些教材放在眼前,重新檢視在生命的滄桑中, 天主所加給我們的磨難與恩寵。除去悔恨的陰影,投奔祂無限的慈愛與照顧。 「你們應當紀念 上主」,「紀念」一詞在聖經中有很確定而複雜的意義:它不只是牢記不忘過去的一個事件,更要在其中看到 天主的臨在,並要求採取某種相應的生活方式。因為「雅威」是昔在、今在、永在者。藉著今天的讀經,受啟示的作者邀請我們回憶兩件大事:1 天主從埃及的奴役中拯救以色列子民;2在整個曠野旅程中 天主奇妙的助佑,尤其是以瑪納養育了他們,使他們免於饑餓。這也是耶穌建立聖體祭獻的預像。 天主教會相信,不管在什麼地方,只要慶祝對基督的「紀念」,經過死而復活的主耶穌基督就會以特殊的方式臨在我們中間,幫助我們更有效、更有信心地在世上為祂作見證。
讀經二(格前十16-17) 格林多的教友何其榮幸,聖保祿在耶穌建立聖體之後不到二十五年,就給了他們有關聖體聖事這麼清楚的教導。「我們喝所祝禱的那感恩之杯,豈不是與基督的血相結合嗎?我們吃所分的餅,不是與基督的身體相結合嗎?」我們不單只領受基督的身體和寶血,且更進一步在耶穌的身體和寶血內彼此結合,形成基督的奧體。基督的血和肉會幫我們獲得豐富的生命,賜給我們力量行走人世的旅途。 生命本來就是一個旅程。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是一個旅客,我們正在走向天鄉、走向天父。在這個旅程中,我們會經歷許多困難,需要彼此幫助、相互扶持,需要勇氣與力量,基督的聖體聖血正是給予我們這些恩寵的至寶。 福音(若六51-58) 聖言成了血肉,若望福音第六章有關生命之糧言論的第一部分,重點在於「信」;第二部分,就是今天所念的,重點在「吃」:「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之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活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人的生命而賜給的。」嚴格來說,我們可以認為這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自我給予。但他的聽眾無法瞭解,並起反感,耶穌不得不更確切說出他的思想,以避免一切的誤會:「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在你們內沒有生命」。 若望福音的開場白「聖言成了血肉」在此有了更進一步的意義:「我的肉是真正的食品;我的血是真正的飲料」。公元一百年左右,若望的教會團體對聖體的實在性和五十五年左右聖保祿的教會團體毫無二致。二者都傳達了主耶穌真實的教導。保祿肯定說:「這是我從主所領受的,我也傳授給你們了。」(格前十一23) 保祿和對觀福音將聖體當做是耶穌苦難的紀念,超越並成全西奈山的偉大盟約,並宣告末世的來臨。若望更將這新盟約內在化:「誰吃我的肉喝我的血,他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如同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在主耶穌親自主導的感恩祭──聖週四的最後晚餐,耶穌講了葡萄樹的比喻,讓我們更明白這個「住在」的意義:彼此有如生命中血氣的互通,一起溶化於愛裡,同時又讓每一個更成全自我。聖保祿非常清楚地表達了這種經驗:「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二20) 牧靈福傳的事工不是傳揚自我,而是應該傳揚救世主耶穌基督。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二00七年近發表了《愛的聖事》勸諭,對感恩(聖體)聖事作了一個非常詳細的敘述與綜合,他稱感恩聖事為教會的根本因素,並引用梵二文獻:「所有聖事,以及教會的一切職務和使徒事業,都與感恩(聖體)聖事緊密相連,並導向他,因為至聖聖體含有教會的全部精神財富。」(《愛的聖事》16)
|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