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父的慈悲
出三二 7-11,13-14;弟前一 12-17;路十五 1-32
本主日聖道禮儀提供我們一個有關 天主慈悲的、美麗、深長
的默想,它用三篇讀經來發揮這主題。
讀經一敘述梅瑟要求 天主憐憫; 天主答允了。
讀經二裏,保祿宗徒回憶他本人所蒙受的 天主的憐憫,說明
這是一個榜樣,能給大家激起勇氣。
福音則取自路加福音中的一大章,藉著三個比喻:亡羊的比喻
、失錢的比喻、蕩子的比喻 ( 或更好說,慈愛的父親的比喻 )
,來談 天父的慈悲。
所以,我們得到一個有關 天主慈悲的堅實教導;我們的
天主不是一位固執的、嚴厲的 天主,不是一位冷酷、無情的
判官,祂是一位慈悲為懷、富於仁愛、寬宏大量的
天父,祂希望祂所有的子女都得救。
讀經一給我們指出,以色列民犯了偶像崇拜罪之後的情況。
當 上主在西乃山顯現,並與以色列民訂立盟約之後,沙漠中
的以民就立刻建造金牛,因而犯了偶像崇拜的罪,破壞了盟約。
經文寫說:他們為自己鑄了一個牛犢,朝拜牠,向牠獻祭;並
且說:以色列,這就是領你出埃及的 天主。
這罪惡本身理當受到 上主十分嚴厲的懲罰。
上主對這極不忠信的行為表示忿怒:『我看這百姓,真是一個
執拗的百姓,你且由我向他們發怒,消滅他們;我要使你成為
一個大民族』。
上主打算消滅百姓,給梅瑟創立一個大民族,做為他的後裔;
但是,梅瑟不接受這建議,極力懇求 上主說:『為甚麼祢要
向祢用大力、用強硬的手臂由埃及領出來的百姓發怒呢?』
隨後,梅瑟使 上主記起祂對祖先們的誓言:『求祢紀念祢的
僕人亞巴郎、依撒格和以色列,祢曾指著自己向他們起誓說:
我要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繁星那樣多,我所許的那整個地方
必賜給你們的後裔,叫他們永遠佔有』。
至此, 上主才放棄祂加害百姓的意圖。
事實上,祂原想要梅瑟代為求情;梅瑟符合了祂的心意,祂的
仁慈才能大大地顯露出來。
在讀經二裏,保祿承認,他不配成為宗徒;因為,他原先是位
褻瀆者、迫害者、施暴者。
這個,我們也可從他的其他書信中得知;他在書信中確認,他
十分殘酷地迫害了教會,而且在路加的宗徒大事錄中亦有記載。
保祿說:『 天主憐憫了我;因為,我當時是在不信之中,出
於無知,才做了那些事;然而,我們的主賞賜我格外豐盈的恩
寵,使我在耶穌基督內有了信和愛』。
而後,他重申:這話是確實的,值得完全接納;就是基督耶穌
到世界上來,是為拯救罪人;我就是其中的魁首。
天主的仁慈,在他派遣他的獨生子來到世上,揹負起所有人的
罪,為使他們獲得罪赦,並從得到豐富的恩賜中顯示出來。
保祿宗徒特別是這仁慈的受益人。
保祿宗徒的經驗應該成為許多人的榜樣;他說:『基督耶穌要
在我這個罪魁身上顯示祂的無限忍耐,為給將來信靠祂、獲得
永生的人一個榜樣』。
耶穌本人又以本主日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的三個比喻給我們解釋
天主的仁慈。
第一個比喻講,牧人有一百隻羊,丟失了一隻。
這牧人失去了羊時怎麼辦?
他把九十九隻羊留在曠野,去尋覓那失落的一隻;找到了,就
非常高興。
耶穌結論說:『我告訴你們,同樣,對一位罪人悔改,在天上
所有的歡樂,甚於對那九十九位無須悔改的義人』。
第二個比喻相仿,一位婦女有十個達瑪,遺失了一個。
她怎麼辦?
點上燈,打掃房屋,細心尋找;找著了失去的達瑪,她就請女
友們來同她一起歡樂。
耶穌在這情形下也結論說:『我告訴你們,對於一位罪人悔改
,在天上的使者前也是這樣歡樂』。
第三個蕩子回頭的比喻,非常動人;展現出
天父全部深厚及寬大的慈愛。
小兒子為父親所愛,但是,他不了解這愛,只尋求自己的利益
;所以,他對父親說:『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份財產給我』。
父親尊重他的自由,給兒子分了財產。
小兒子離開家後,就揮霍他的財產,荒淫度日。
最後,落到窮困的境遇:一貧如洗,他必需替一位當地居民工
作;那人打發他到田地裏放豬。
這令我們明白,罪,能把人陷入怎樣的可憐境地;因為,失去
了他的尊嚴和他生活的理由。
小兒子的命運,甚至不如動物:『他恨不得拿豬吃的豆莢來果
腹;可是,沒有人給他』。
面對這悲慘命運,他恢復了理智,想起他的父親和他家的情形
;於是,下定決心回去、認罪。他自言自語說:『我要起身到
我父親那裏去,並且要給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
你;我不配做你的兒子,把我當做你的一個傭工吧!』
這位兒子向家裏走去,還離得遠遠的時候,父親就看見了他;
這意味著,父親原是在等著兒子回來。
父親非但沒咒罵他,任他陷於可憐的命運;反倒盼望他回來,
焦慮地等候他。
當看到他時,父親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
,親吻他。雖然,父親有權責備他;卻只向他表示溫柔、憐憫
的愛情。
而後,當兒子告罪時,他甚至不讓他說完,就做了與兒子料想
的全然相反的事。
兒子對他說:『我不配再稱做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
給他兒子拿來最漂亮的袍子穿上、把戒指給他帶上、給他腳上
穿上鞋;這些都是身為子女的尊嚴的記號。
這樣,父親使得不忠信的、有罪的兒子恢復全部尊嚴;他不僅
原諒兒子,而且,以一種體貼入微和特別慷慨的方式光榮他,
為他舉辦一個宴會。
父親想到的只是得救:『我這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啊』。
路加的這三個比喻,為使我們相信 天主那永無止盡的愛,並
教我們對此深信不疑;即使,我們不忠信,
上主仍是寬宏、慈愛地等待我們。
不過,至此,我們也該注意到:這三個比喻不僅有教我們認識
天主慈愛的目的,也有使我們悔改、結合於 天主慈愛的目的。
事實上,耶穌為了回答法利塞人和經師們才說了這三個比喻;
因為,他們竊竊私語、反對他憐愛稅吏和罪人們,並且說:
『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
他們認為,這樣的行為該受譴責;然而,耶穌卻邀請他們分享
那分施慈愛的神性喜樂。
三個比喻反覆說了【喜樂】這個動詞:『牧人說,你們與我同
樂吧;因為,我那隻遺失了的羊,又找到了』;『那位婦女說
,你們與我同樂吧;因為,我失去的那個達瑪又找到了』;『
父親對長子說,我們應當歡宴、喜樂;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
復生、失而復得』。
如此,耶穌要我們的心不僅是被動地向 天主的仁慈開放;換
句話說,使我們樂於接受這仁慈。祂也要我們主動地,也就是
,我們在與主的結合中實行這同一的仁愛。
第三個比喻中的長子代表法利塞人和經師們,他們忠於
天主;但是,他們不明白祂對罪人的慈悲,覺得那是不對的。
耶穌卻邀請他們打開他們仁慈的心。
耶穌經常再三要求我們行仁愛;而且,在 天主經中,把我們
準備寬恕我們的弟兄做為我們蒙受 天主寬恕的條件。
那麼,讓我們祈求符合祂的意願的恩寵、在我們內接受
天主慈愛的喜樂,不僅為我們自己,也為那些我們以為不配接
受 天主的慈愛的人祈求;事實上,
天父也愛他們,祂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