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寬恕和慈悲

 

德二十七 33~二十八 9;羅十四 7~9;瑪十八 21~35

 

 

本主日的禮儀向我們介紹一個有關寬恕和慈悲的教導。

 

在我們的生活中,寬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都是

 

罪人,不完美,得罪    天主,又互相冒犯。

 

如果,沒有寬恕,情況將真是悲慘,沒有出路;可能是,

 

一個報復另一個、惡性循環,直到徹底的毀滅。

 

很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就發生在今日人們中間;有時,有

 

些敵視的家庭互相報復,非把對方消滅不為快。

 

天主因祂的美善來到人間,為帶給我們祂的慈悲和寬恕;

 

但是,祂也要求我們能寬恕他人。

 

我們從    天主那裏得到的寬恕和我們應該在兄弟之間實行

 

的寬恕,舊約已經向我門展示了這二者之間的關係。

 

我們今天讀的德訓篇指出,在向    天主請求寬恕的同時,

 

卻拒絕寬恕自己的兄弟,是全然矛盾的:『人若對他人懷

 

,怎能向    天主祈求治癒?』

 

治癒的條件是寬恕;因為,舊約將病與罪過緊緊連在一起

 

。因此,為得到治癒,首先,需要被寬恕。

 

『對同類的人沒有慈愛,怎能為自己的罪過求赦免呢?

 

他既是血肉之人,竟然懷怒,誰能寬恕他的罪?』

 

想要被寬恕,卻不寬恕他人;這是很不合邏輯的。

 

作者向我們提出這邀請:『你要寬恕你鄰人的過錯,這樣

 

,你祈禱的時候,你的罪惡也會得到赦免』。

 

德訓篇的這個教導因耶穌的一個比喻更具說服力,比喻中

 

指出,一個人得到寬恕,卻拒絕寬恕別人,是矛盾的行為

 

。耶穌在這比喻中說到債務;事實上,在《    天主經》中

 

談到寬恕時,也用了債務的形象:『爾免我債,如我亦免

 

負我債者』。

 

伯多祿問耶穌:『主啊,如果,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

 

寬恕他多少次呢?』

 

伯多祿知道主是仁慈的,而且也希望廣施祂的仁慈;但是

 

,他以為,寬恕會有一個限度,不可能無限地寬恕;所以

 

,他問說:『直到七次嗎?』

 

對伯多祿來說,寬恕七次,似乎已經是太多了。

 

對我們來說,對得罪我們的人寬恕兩次,大概就足夠了;

 

而且,當寬恕一次時,就要求不要再重蹈覆轍了。

 

伯多祿說:七次,已經很夠慷慨了。

 

耶穌的回答更加徹底:『我不是說直到七次;是到七十個

 

七次』;這如同說【永遠】。

 

七十個七次,事實上,指的是一個誇張的數字;一位兄弟

 

得罪你四百九十次,似乎不太可能 !

 

那個人有法子得罪別人如此多次呢?

 

耶穌是要用這個回答來告訴我們,應該隨時準備好寬恕我

 

們的兄弟,即便是他不斷地得罪我們。

 

接著,耶穌用一個慈悲的君王與冷酷的僕人的比喻來肯定

 

祂的這個要求。

 

這個比喻中的君王非常慷慨;一位欠他一萬【塔冷通】、

 

也就是一個難以相信的巨大數額債務的僕人來到他跟前,

 

這位僕人匍匐在地、懇求君王說:『主啊,請寬容我吧!

 

我一定會還清你的債』。

 

主人動了憐憫之心,把他釋放了;並且,赦免了他的債務

 

;所以,這位僕人從君王那裏得到一個相當大的慷慨。

 

但是,僕人一出門,遇到一位像他一樣的僕人,他欠他一

 

百銀幣;換句話說,若是與【一萬塔冷通】相比,這是個

 

微不足道的數字。

 

那位得到君王特恩的僕人,一點也沒有記住君王的慷慨;

 

他抓住自己的同伴、掐著他的脖子說:還你欠我的債!

 

他的同伴像他自己對君王所做的一樣:匍匐在地、懇求他

 

說:『請寬容我吧!我一定會還清你的債』。

 

形勢完全相同,結果卻截然相反;得到君王慷慨的僕人,

 

非但不聽同伴的懇求,且將他送進了監獄,直到他還清欠

 

債。

 

這種行徑真是荒唐,其他僕人都憤憤不平,難以置信這類

 

的言行不符。

 

當我們拒絕寬恕我們的弟兄時,我們便是這種言行不符的

 

人。

 

天主豁免了我們數不清的債務:從接受洗禮開始,我們就

 

被寬恕,即原罪得到赦免;然後,以祂永不止息的慈愛,

 

只要我們一表示丁點的悔恨之意,    天主就寬恕我們的一

 

切罪過。

 

天主使我們的罪過成為獲得更大的恩寵、更慷慨的愛的一

 

個機會。

 

如果,我們向得罪我們並向我們道歉的人關閉我們的心,

 

我們就真是個言行完全不符的人;這就是耶穌通過比喻要

 

讓我們明白的道理。

 

耶穌還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這樣做,其實是在阻擋

 

天主顯示自己的慈悲。

 

如果,我們希望從    天主那裏得到慈悲,我們就應該讓

 

天主的慈悲通過我們寬恕得罪我們的人彰顯出來。

 

耶穌告訴我們,應該從心裏寬恕;我們的寬恕,不應該

 

是憂傷的寬恕、勉為其難的寬恕;應該是慷慨的、體貼

 

的、關懷的。

 

事實上,得罪我們的人處在一種不幸福的狀態,為他確

 

實不好。聖經告訴我們,誰殺害別人,就是在殺害自己

 

,亦即殺害自己的靈魂。我們應該對這種人抱有同情心

 

;不是怨恨或輕視。

 

在【    天主經】中,耶穌表示了同樣的教導:將我們向

 

天主懇求的寬恕與我們應該給予兄弟的寬恕直接聯繫在

 

一起~~『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

 

』。耶穌希望這個教導會在我們的心裏深深紮根。

 

我們應該明白,如果,我們向自己的兄弟關閉心靈,就

 

不可能得到    天主的憐憫。

 

天父充滿了愛,希望獻出祂的愛;如果,我們關閉自己

 

對他人的愛心,    天主就無法將祂的愛賜給我們;這是

 

一個不可撇開不顧的要件。

 

第二篇讀經中,保祿表示:『我們中間沒有一個人是為

 

自己而活;因為,我們若是活著,是為主而活』。

 

為主而活,也意味著,參與祂的慈悲。

 

耶穌是慈悲至極的;當我們還在因罪而為仇敵的時候,

 

祂就為我們的罪而死、為我們付出祂的生命(羅五10

 

。祂戰勝了罪惡,現在,祂要求我們為祂而活,即是活

 

在祂的愛內,在慈悲內與祂合一。

 

保祿希望我們分享寬恕的    神性喜樂。

 

天主在寬恕時十分快樂,祂希望我們也分享這喜樂。

 

一個家庭成員之間發生嚴重分歧時,情況真是悲哀,那

 

些人不可能得到幸福。

 

反之,分歧的障礙被克服了,神樂就能回到他們心中。

 

在這台彌撒中,讓我們祈求真正樂於接納

 

天主仁慈的恩典,除了為我們自己能接受祂外,也為同

 

別人來分享,使我們所有的兄弟都能獲得益處。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寬恕和慈悲
    全站熱搜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