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五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周三公開接見
活動,教宗方濟各在要理講授中闡述了靈性分辨的
另一個要素:即認識自己。
教宗說,靈性生活也有自己的密碼,這些詞語觸動
心靈,因為,它們觸及我們最敏感的地方。
在要理講授中,教宗繼續省思『分辨』的主題,他
邀請人們深挖自己的靈魂深處,好能認識自己;就
是識別出那些事令我們喜悅、那些又令我們痛苦、
讓我們屈服。
教宗指出,一種良好的分辨也要求我們認識自己;
事實上,分辨牽連我們的人性因素:記憶、才智、
意願及情感。
往往,我們不曉得分辨;因為,我們沒有足以認識
自己,如此一來,我們不知道我們真正要的是什麽。
正是從這『信仰生活與我們的人性、認知和情感維
度不充分的對話中』產生靈性上的疑惑和聖召危機。
『我們不清楚自己要什麽,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認識
』,於是,教宗引用靈修作家多瑪斯˙格林
(Thomas Green)在《麥子和莠子》一書中的話
:『竟然,我深信,真正分辨(和在祈禱中真正成
長)的最大障礙,不是 天主那看不見、摸不著的
屬性,是我們對自己認識不足,甚至,也不願意瞭
解自己真實的情況。
幾乎,我們每個人都躲在面具後面,不僅是在別人
面前,在我們對著鏡子照自己時也是如此』。
教宗表示,我們衆人都有偽裝自己的誘惑,即使是
面對我們自己也如此。
在我們的生活中,忘記 天主的臨在與對我們自己
的無知並行存在,即無視 天主也忽視我們自己,
不瞭解我們的性格特徵和我們最深的渴望。
認識自己,並不困難,卻很費力;這牽涉到挖掘內
心的耐心工作,要求我們能夠停下來,關掉自動駕
駛儀,以便能意識到我們做事的方式、我們身上的
情緒及反複出現的想法,它們經常在我們沒有察覺
到的情況下影響著我們。
認識自己也要求我們能夠區分激動的情緒與靈性上
的選擇;教宗解釋,這就是覺察到『我所感覺的不
是我所信服的;我感覺到的並非我所願意的』。
如此就能認出我們看待自己和現實情況有時會曲解
的眼光。
教宗認為,察覺到這一點,是一份恩寵。
的確,我們經常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對現實做出誤判
,而且,這些經驗對我們有極大的影響,限制了我
們為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事物進行拚搏的自由。
接著,教宗用『密碼』這個資訊詞匯來講解認識自
己的道理;他說,靈性生活也有自己的密碼,這些
詞語觸動心靈,因為它們觸及我們最敏感的地方。
誘惑者即魔鬼,非常瞭解這些關鍵詞;重要的是,
我們也要瞭解它們,以免我們處於我們不情願的境
地。
誘惑,不一定暗示壞事,往往是沒有頭緒的事以過
於重要的面貌呈現出來;通過這種方式,它以這些
事物在我們身上激起的誘惑力來催眠我們。
這些事物美好,卻是虛幻的,不能持守承諾,最後
,留給我們的是一種空虛和悲傷的感覺。
這種空虛感和悲傷感是一個信號,表明我們走上了
一條不正確的道路,使我們迷失了方向。
這些事物可以是學位、仕途、關係,所有這些,其
本身都值得稱讚;但是,在這些事物面前,如果,
我們不自由,我們就會懷著不切實際的期待,例如
確認我們的價值。
教宗舉例說,當你思索你正在進行的一項研究時,
你只想到提升你自己、為自己的利益?還是也為用
於服務社會?
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每個人的意向是什麽。
教宗指出,重要的是要認識自己,知道我們內心的
密碼、知道我們對什麽最敏感,保護自己不受那些
試圖以言詞來説服我們的人操縱,也要認識到什麽
對我們是真正重要的,識別出當下的時尚或引人注
目的膚淺的口號。
最後,教宗總結道,認識自己的最好幫助是良心省
察;要養成這個好習慣, 靜下心來,重新審視我們
一天中所發生的事,學會在我們的評估和選擇中注
意到我們最重視的是什麽、我們在尋找什麽和為什
麽以及我們最終找到了什麽。
最重要的是,學會識別出什麽能滿足內心;因為,
只有 上主能説出我們有多少價值 ...... 沒有任何障
礙或挫折能阻止祂溫柔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