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二年四旬期,教宗方濟各文告
我們行善不要厭倦
二月二十四日,聖座新聞室舉行記者會,介紹
教宗方濟各《 二零二二年四旬期文告》;文告
主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書》第六章九
至十節,就是:『我們行善不要厭倦;如果,
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
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應向衆人行善,尤其
,應向有同樣信德的家人』。
教宗在文告中強調,四旬期是個人和團體更新
的好時機,它將引領我們度過耶穌死後復活的
逾越奧蹟。
在我們的生活中,貪婪和傲慢、貪求獲利、積
累和消費常常占上風;四旬期邀請我們皈依、
改變心態,如此,讓生活有真理與美善,不是
佔有而是施予,不是積累而是播種美善與分享。
播種與收穫
教宗指出,在四旬期內,我們蒙召,通過接納
天主的聖言來回應 天主的恩典,這聖言使我
們的生活結出果實。
教宗寫道:這個播種美善的召喚,不應被視為
一個負擔,是一份恩典。
為他人播種美善,使我們擺脫計較個人得失的
狹隘邏輯,賦予我們以不求回報的寬廣心胸來
行事,使我們進入 天主仁慈計畫的奇妙視野。
天主聖言擴展並提升我們的視野,向我們宣告
最真實的收穫乃是末世性的收穫,是末日、沒
有日落那一天的收穫。
教宗強調,耶穌用種子落在地裡死了結出果實
的圖像來描述祂死亡與復活的奧蹟(參閲:若
十二24);聖保祿重拾這句話提到我們肉身的
復活:『播種的是可朽壞的,復活起來的是不
可朽壞的;播種的是可羞辱的,復活起來的是
光榮的』(格前十五42~44)。
我們不要厭倦行善和祈禱
面對迫在眉睫的挑戰,我們擔憂和缺乏對策便
沮喪,我們的誘惑是封閉在個人主義的自私中
,對他人的痛苦不聞不問。
但是, 天主給予疲倦的人力量,使勞苦者精
力倍增。
旬期邀請我們,將我們的信德和望德寄望於
上主(參閲:《伯多祿前書》一21);只有定
睛注視耶穌基督(參閲:《希伯來書》十二 2
),我們才能接納宗徒的這勸誡:我們行善不
要厭倦(參閲:《迦拉達書》六 9)。
教宗敦促信友,不要厭倦祈禱;我們需要祈禱
,因為,我們需要 天主。
如果,疫情大流行讓我們觸及到我們個人和社
會的脆弱性,那麽,四旬期則讓我們經驗相信
天主的慰藉,沒有這慰藉,我們就不能存立(
參閲:《依撒意亞》七 9)。
沒有人能獨自獲救,因為,在歷史的風暴中,
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首先是,沒有 天主,
任何人都不能得救,因為,只有耶穌基督的逾
越奧蹟才能使人戰勝死亡的暗流。
我們不要厭倦請求寬恕
我們不要厭倦拔除我們生活中的邪惡、我們不
要厭倦在懺悔與修和聖事中請求寬恕;因為,
我們知道, 天主從不厭倦寬恕。
我們不要厭倦與貪慾做鬥爭,這是促成自私和
各種邪惡的脆弱,它在漫長的世紀中找到不同
的途徑使人陷於罪惡(參閲:《衆位弟兄》第
166 號)。
這些途徑之一就是對數位媒體上癮的危險,它
使人際關係陷入貧瘠(《衆位弟兄》第43號)。
四旬期是抗拒這誘惑的一個好時機,它可以培
養一種由真實相遇,面對面的、更完整的人際
交流(《衆位弟兄》第43、50號)。
我們要去尋找有需要的人
我們不要厭倦在勤奮的愛德中為近人行善;教
宗繼續寫道,在四旬期,我們以喜樂實踐施捨
(參閲:《格林多後書》九 7)。
天主供給播種者種子、又賜予養育我們每個人
的食糧,這不僅使我們飽飫,也讓我們能慷慨
地向他人行善 。
教宗解釋道,我們要以特別的方式善度這四旬
期,關懷我們身邊的人,讓那些受傷的弟兄、
姐妹成為我們的近人。
四旬期,是尋找、不是回避那些有需要者的好
時機;是為了召喚、不是忽視那些渴望聆聽和
獲得善言的人;是探訪、不是遺棄那受孤獨之
苦的人們。
如果,我們不鬆懈,我們終將收穫
最後,教宗在文告中也勸勉我們,要祈求
天主賜予農夫的恆心忍耐(參閲:《依撒意亞
》五五 7),絕不放棄行善,要一步一個腳印
地向前走。
跌倒的人,就要把手伸向 天父,祂總會把我
們扶起;迷失、被邪惡的誘惑所欺騙的人,就
要趕緊回到 天父那裡,祂寬宏大量。
在這個皈依的時期,我們藉著 天主的恩寵和
教會的共融獲得支持,我們要永不厭倦行善:
守齋準備土壤、祈禱來灌溉、仁愛結出果實。
最後,教宗寫道:我們憑著信德堅信,如果,
我們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以
堅忍的恩典,我們必將獲得為我們和他人得救
恩所應許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