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運動緣起與精神──作者:梅冬祺神父
網站站長 2009-02-20 13:09:12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接受各國援助,十年之內,不僅從廢墟中重建了
家園,更躋身於世界經濟及工業大國中。為了感恩圖報並回饋解囊相助的國
家,德國政府及教會發起了四旬期募款運動,並成立專責機構MISEREOR以
處理及分配募得的款項,受惠的國家以亞洲地區最多。
目前,這項運動已普及全世界及亞洲地區。台灣的 天主教會在一九八五年
發起這項運動,每年四旬期與世界一百六十四個明愛會會員國同步展開推動。
當天使佳播向少女瑪利亞傳報她將做救主耶穌的母親,同時,也提示她,
那位遠住在山區的表姊現在正亟需要她的幫助。
每當我們接近主耶穌時,祂豈不是也提示我們趕快去幫助那些弱勢弟兄姊妹
的需要嗎?
耶穌甚至說 :『你們對我小兄弟所做的就是對我所做』。(瑪二十五 40)
在 天主教的禮儀年度中,四十天的封齋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段,在這一段
時間內,每個人應該特別要求更近似耶穌,並答覆祂的願望。
教會的領導人 ~ 我們可敬的教宗,每年都會以文告來提醒我們,四旬期是個
好機會來更接近耶穌;以祈禱跟耶穌分享我平日的生活,一起讚美 天主。
教宗也要求各堂區為我們準備祈禱的時間,例如 : 拜苦路、唸玫瑰經等。
同時,也邀請大家做一些生活物質上的犧牲,讓我們因守齋、刻苦使靈性
提升而更能與耶穌結合為一。最後,他要求我們走出自我,學習瑪利亞去
幫助別人。這是我們答覆耶穌基督的願望 ~ 為弱小弟兄姊妹、或社會邊緣上
痛苦的人服務。我們這樣做也更接近耶穌對祂的提示,更願意去實踐。
過去,因為通訊不便,基督徒的幫助也不過是自己鄰舍或周遭窮困的人,
最多也許是接待由外地路過的朝聖者,例如本篤會的招待所等。然而,二十
世紀後半時期開始發展,科技通訊四通八達;我們也突然發現世界各地的
窮困者似乎都在我家門前。坐飛機幾小時即可抵達遠方目的地,
網路和e-mail更是分秒即知天下事。
我們實在是居住在一個地球村內,世界各地的窮人也屬於我們這個地球村。
在這樣環境中,我們又如何去完成耶穌的願望呢?
教宗即藉著『四旬期運動』來答覆。這個運動開始於德國,但不久,教廷即
採納它,並運用於全教會去關懷全球的窮困者。
因此,教宗每年寫一篇專題文告,鼓勵教友好好利用這段時刻去接近耶穌。
在祈禱中接近祂,在刻苦中接近祂,更有意義的是在關懷我們的弟兄姊妹時
,完成祂的心願。在每篇文告中,教宗有時會刻意的要我們去關注一個特別
弱勢者、或是盲友、或是文盲、或是難民、愛滋病患者等。有時他鼓勵我們
參與教會的整體社會服務來關注所有在困境中的人。
──你願意學習瑪利亞,我們的母親,起身而行嗎?──
感謝教宗注意我們在基督內靈性生活的成長及跟隨耶穌恆心持守地去關愛
窮人。願我們聆聽他的訓導、他的文告。
在台灣的 天主教是全球教會的一員,當然,也全力參與她在四旬期的一切
活動:祈禱、刻苦以及關愛服務窮人。
希望每一位基督徒用心地閱讀教宗文告,努力善度此次四旬期,等待
基督復活的喜訊。
〈轉載自台灣明愛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