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印度街頭的窮人。
十月十六日、聯合國世界糧食日當天,教宗方濟各致函
糧農組織總幹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Josè
Graziano da Silva),強烈呼籲『應走出經常令我們
癱瘓和無法行動的麻木狀態』。
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為『行動造就未來,到 2030
年,能夠實現零饑餓』。
教宗寫道,舉行世界糧食日的目的,不在於收集資料或
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是需要憂心如焚地關注饑餓的悲劇
以及數百萬缺少日用糧的人的焦慮和希望,勇於將世界
現況視為切身之痛(參閱:《願禰受讚頌》通諭19號)
,從而加倍努力使任何一個人在數量和品質上都不缺少
所需的食糧。
教宗痛心地指出,一無所有或幾乎沒有任何食物的人數
正在劇增,國際關懷似乎卻在減弱;窮人等待我們的是
一種能消除他們沮喪的有效援助,不只是在詳細研究了
他們貧窮的原因後,提出論述或舉辦盛大的研討會做為
問題的唯一解答,或是做出從未具體落實的承諾或大量
出版使圖書館書目變得臃腫的出版物。
教宗提到,在這二十一世紀,我們在技術、科學、傳播
和基礎設施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們該當因人性和
團結互助方面並未有相同的進步、未能滿足劣勢人群的
基本需求感到慚愧。
我們眾人必須有所跨越,我們能夠、而且必須做得更好
;因此,需要有所行動,讓饑餓的災難徹底消失。
這需要得到道德信念支援的政治決策和行動方案,決意
促進人的整體福祉。
教宗告誡道:不是鄭重的聲明就能夠徹底根除這災難;
對抗饑餓,迫切需要提供慷慨的資金、取消貿易障礙,
尤其是面對氣候變化而增長的衝擊強度,以及經濟危機
和武裝衝突。
最後,教宗呼籲:我們需要增加資金用以促進各民族的
和平與發展;我們需要讓武器及其有害的貿易閉嘴,好
能聆聽那些感到被拋棄在生活和發展邊緣者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