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平等,以服務為先
主內的兄弟、姐妹:
今天,耶穌領頭走向耶路撒冷;在路上,耶穌第三次預言
祂的苦難、死亡和復活,對門徒們說:「看,我們上耶路
撒冷去,人子要被交於司祭長和經師;他們要定祂死罪,
把祂交給外邦人。這些人要戲弄祂、唾污祂、鞭打祂、殺
害祂;但是,三天以後,祂必要復活」(谷十32 ~ 34)。
出乎意料之外,雅各伯和若望卻在這時候來到耶穌跟前,
請求耶穌在祂的光榮中,讓他們一位坐在祂的右邊、一位
坐在左邊(35 ~ 37節)。
耶穌也深感意外,但是,並沒有斥責他們;只說他們不知
道他們所求的是什麽。
耶穌當時正想著自己將面臨的苦難和死亡,那可不是好玩
的事情;因此,祂問他們能否飲祂飲的爵、能否受祂受的
洗。
他們既然堅決要跟隨耶穌,那麽,耶穌飲的爵,他們固然
要飲;耶穌受的洗,他們也必然要受。
不過,在耶穌的光榮中,坐在祂的左、右,卻是
天主的恩賜,是無法賺取、也無法事先被規劃的。
不少聖經詮釋都認為,雅各伯和若望真不知道耶穌所要飲
的爵和要受的洗指的是什麽;他們之所以爽快地答覆耶穌
,是因為他們以為耶穌馬上就要復興以色列。
這種政治性默西亞觀確實存在,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耶穌
的人都持這種觀念;況且,眾人早就想立耶穌為王(參閱
:若六15)。
然而,雅各伯和若望如同伯多祿那樣,一直是耶穌最親近
的門徒,他們最先被耶穌召叫(谷一19 ~ 20),他們見過
耶穌光榮的聖容(谷九2 ~ 8),他們也將在革責瑪尼莊園
陪伴耶穌經歷驚懼、憂苦(谷十四33 ~ 34)。
他們理當明白,耶穌所要飲的爵和要受的洗,指的就是,
耶穌剛剛預言的苦難和死亡(谷十32 ~ 34)。
他們唯一的疑問只是該如何理解 天主的旨意,為何
天主允許祂的聖子耶穌受這麽大的苦難,乃至死亡?
難道, 天主就只有這條拯救的道路嗎?
在聖經的信仰傳統中,「杯爵」內裝滿的是來自上天的酒
釀,可以是 天主祝福的酒,即救恩之杯(詠廿三 5,一
一六13);可以是 天主懲罰的酒,即毀滅之爵(則廿三
31 ~ 33;耶四九12);也可以是 天主義憤的酒,即震怒
之爵(依五一17 ~ 22;耶廿五15 ~ 17)。
在舊約末期,尤其在默示錄文學中,「杯爵」內裝滿的,
經常是 天主義憤的酒(默十四10,十六19,十八 6)。
耶穌向雅各伯和若望指明的爵以及祂在革責瑪尼莊園祈求
天父給祂免去的杯(谷十四36),就是
天主震怒的爵杯。
同樣,在聖經的信仰傳統中,「受洗」的原意是經歷死亡
;洗禮,是將整個人浸在水裡,表示他死了。倘若,他之
後還能活生生地從水裡上來,那麽,就表明他的一切罪污
已被洗淨。
「受洗」,象徵透過死亡,獲得重生,洗心革面;因此,
後來,也有悔改的延伸意義。
耶穌明白 天父的旨意是要祂飲盡這樽震怒的爵杯;若祂
把裝滿 天主震怒的爵杯喝乾,祂就完全消弭了
天主的震怒,使人類可以與 天主重新和好。
如果,祂不喝這杯;那麽, 天主的震怒將滿溢而出,淹
沒整個世界。
其含意是這樣的:杯是苦杯,受洗是死亡;苦杯加受洗,
就是受苦至死。耶穌喝了苦杯,死了;我們只有等著,看
祂是否活著回來…祂確實活著回來了,且進入了祂光榮!
雅各伯和若望當時聽了耶穌的預言,就堅決相信耶穌必要
復活,定要活著回來;他們是有信德的人,明瞭耶穌的苦
杯和受洗,並且願意忠實地跟隨耶穌走到底,喝祂的杯、
受祂的洗。
然而,他們卻是受到特定志向的推動,完全只從與耶穌同
享光榮的角度解讀祂的苦難和死亡;他們請求能獲得耶穌
特別的肯定和獎賞,讓他們在耶穌身邊擁有特殊的地位,
處在光榮耶穌的左、右。
耶穌沒有答應他們的請求;反而告訴他們,誰可以坐在祂
的左邊或右邊,一概由 天父自行決定。
那麽,誰可以榮獲這些尊位呢?
若我們說,他們就是那些可以進入天國的人,我們應該不
會出差錯;他們就是那些被耶穌降福的小孩、那些在「真
福八端」中被耶穌稱為有福的人、那些善待了耶穌的最小
兄弟的人(瑪廿五34 ~ 40)。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依循的生命準則。
於是,耶穌叫門徒們過來,勸勉他們做僕役和奴僕,互相
服事,彼此尊重:「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
做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做眾人的
奴僕」(谷十43 ~ 44)。
這勸勉顛覆了一般對權柄的施行方式;一般上,權柄,是
由上往下控制的勢力,上者為尊、下者為僕(谷十42)。
這種方式施行的權柄很容易被濫用,造成殘暴不仁、不公
不義的行為。
耶穌改變了施行權柄的方向,使之成為橫向的勢力,人人
平等,以服務為先,實施服務者為大(谷十43 ~ 44)。
尤有甚者,耶穌還加以指明,自己這位人子「不是來受服
事,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做贖價」(
谷十45)。
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大膽和突破性的神學,完全刷新了
天主的形象。 天主常被視為憤怒和嚴峻的法官,要求人
還清所欠的最後一分錢(路十二59),甚至於連本帶利取
回(瑪廿五27);現在,祂卻全然慷慨大方,把這筆帳目
全權交給人子耶穌處理。
耶穌以自己的性命做為眾人的贖價,不向人要求一分錢;
不但如此,祂還把人看成是堪受祂殷勤服事的物件。
我們敢接受這麽大膽和突破性的神學嗎?
我們敢相信 天主確實如此寬待我們嗎?
我們敢接受耶穌的勸勉,視他人比自己更為重要,並去服
事他們嗎?
最後,我們敢接受這一切真是耶穌以自己的生命向我們宣
講的福音喜訊嗎?
教會在這主日也慶祝「普世傳教節」,呼籲我們走向世界
傳揚基督的喜訊和福音。
基督的喜訊和福音,實在就是耶穌自己、 天主臨在我們
中間的慈悲;讓我們祈求耶穌滲透我們的生命,在我們的
生命中生活,並轉化我們,使我們有勇氣堅信耶穌和耶穌
的福音,互相服事,彼此尊重;阿們。
~張德福神父~ 摘自 梵蒂岡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