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座四旬期第四場避靜默想:
抵拒怠惰,像耶穌那樣愛眾人
二月二十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和聖座部會神長們聆聽了
托倫蒂諾(Josè Tolentino de Mendonça)神父主講
的第四場避靜默想講道,省思有關怠惰的主題。
神父指出,怠惰有時侵襲我們,使我們患病,失去生活
的情趣;怠惰與渴望截然相反。
若我們放棄渴望,我們就會開始走向死亡。
若我們停止渴求,就會失去對相遇、談話、交流、走出
自己、制定計畫、工作,甚至祈禱的樂趣。
若我們對他人的好奇有所減弱,不再樂於接納新事物,
一切就會令我們聽起來好似舊事重提,感到有如一個壓
在我們身上無益、前後不連貫和荒謬的負擔。
丹麥哲學家索倫˙凱爾克高(Soren Kierkegaard)
提到這種狀況說,我的生命好像是另一個人的;古希臘
作家和苦修者篷蒂科(Evagrio Pontico)指稱這種生
活為怠惰的魔鬼;隱修者卡夏諾( Cassiano )則指出
,怠惰在隱修生活中的後果,那就是一種深為不滿,使
人失去熱情。
《福音的喜樂》勸諭(83號)讓我們警惕墳墓心理,它
是一種依附包著糖衣的憂鬱;托倫蒂諾神父指出,顯然
,怠惰或陰鬱症不能只靠藥片來醫治,應該得到全人的
治療,我們必需發現那隱藏在人性孤獨奧秘中的許多內
心痛苦的根源。
另一個日益廣為流傳的弊端乃是職業倦怠,它是一種自
我消耗,一種也能使司鐸受到侵襲的情緒耗損。
一般而論,每當我們感到被拋棄,這時僅剩下一個需要
填補極度苦悶的空洞;我們或是用虛假的權宜之計來填
補這種空虛,例如 : 借助塵世生活、酗酒、社交網路、
消費主義、或是訴諸於過度的刺激。
托倫蒂諾神父於是以《聖經》中的兩位人物來説明兩種
不同的態度 :
在約納先知的故事中,我們看到這種充耳不聞的對話也
經常是我們與 天主所處的關係;我們沒有聽到
天主的話,那是因為我們不願意聽從 天主的旨意。
雅各伯與 天主搏鬥,一直到曙光破曉,在他心中存有
一種對生命的渴望;約納則是任性的人,頂撞
天主願意拯救眾人的意願。
此外,與怠惰相關的憂愁也令我們想到《福音》中的那
位富少年,他遵守一切誡命,但是,到了決定性的時刻
,卻更喜愛他的財富,不是憑著信賴、勇於冒險。
托倫蒂諾神父說:我們的憂愁經常來自於這種無法勝任
的選擇。
最後,托倫蒂諾神父表示,我們需要審視失去渴望的根
源是什麽,問題並非總是在於過多的工作,反而是沒有
相應的動機;這一切問題的答案都能夠從耶穌的苦難中
找到。
我們的心靈只有在能夠為所愛的人受苦時,才得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