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座四旬期避靜第三場默想:
發現並詮釋對 天主的渴求
二月十九日下午,在羅馬近郊阿里恰(Ariccia)小鎮
,神學家托倫蒂諾(Josè Tolentino de Mendonça)
神父為教宗方濟各和聖座神長們帶領今年四旬期避靜
的第三場默想,主題是「我覺察到自己口渴」。
為了準備心靈,詮釋我們心中對 天主的渴望,加以
默觀和培養,從而將渴求的靈修發揚光大,托倫蒂諾
神父闡明,「接觸自身的渴求絕非一件易事;但是,
若不如此,靈修生活就會與我們的現實脫節」。
我們應當放下恐懼,承認自己的渴求;為此,托倫蒂
諾神父首先呼籲,切莫使信仰變得過於理性。
「過去幾個世紀的神學,長期討論啟蒙主義所提出的
問題以及傾向於討論浪漫主義所提之事,諸如集體和
個人的身分、主體的浮現等等。
我們關注的大多是信仰經驗在理性層面的可信度,卻
不是它在生命、人類學和情感層面的可信度;我們重
理性、輕感性,將我們情感世界的財富拋諸腦後」。
然而,「人類是眾多情感、心理、心靈以及所有必需
意識到的成分之綜合體」,討論渴求等同於探討真實
的生命,對經驗、而非對概念有所啟發;因此,我們
必需拋開日常的怠惰,承認自己的口渴,因為,這是
領受生命之水的必要條件。
在意識到自身的渴求之後,就得詮釋我們內在的這份
需要;在這個階段中,務必將渴望和單純的需求區分
開來,後者藉著擁有物品便得到平撫和滿足,前者則
不然。
「渴望,是永遠無法完全滿足的匱乏,它是一股張力
、是一直敞開的傷口、向他者永不止息的一種展露;
渴望是令我們超越的盼望,渴望的無盡就是對無盡的
渴望」。
托倫蒂諾神父指出,「人類的渴望與動物的渴望截然
不同」;身為人類,意味著「感受到生命取決於這份
認同,而非任何其它事物」。
然而,在資本社會中,人的切望受到抑制,資本社會
貪婪地濫用那些想要滿足需求的衝動,消除人類典型
的渴求與渴望。
當愉悅、熱情、喜樂在放縱的消費主義中消耗殆盡時
,渴求也就隨之熄滅,生活便喪失願景。
《聖詠》第42篇寫道:「 天主,我的靈魂渴慕禰,
真好像牝鹿渴慕溪水」;托倫蒂諾神父引用這段經文
來激勵眾人因渴慕 天主就尋求解渴。
倘若,以愛心默觀世界,就會發現這由衷的渴望遍佈
整個受造界。
此外,我們也要將渴求的靈修發揚光大;渴望的經驗
不是所有權的憑證或者擁有的方式,反倒是一種乞求
的狀態;信徒就是乞求慈悲的人。
最後,托倫蒂諾神父尤其鼓勵牧者們與自己的脆弱修
和;擁抱自身的脆弱意味著進入那想得到認同和觸摸
的渴望,如同接近耶穌的癩病人(瑪八 3)、伯多祿
發燒臥床的岳母(瑪八15)、患血漏病長達十二年的
婦人(瑪九20)以及那些喊說「達味之子!可憐我們
吧!」的人(瑪九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