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座四旬期第二場避靜默想:
將我們的渴望寄託於 天主
二月十九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和聖座各部會神長繼續
四旬期避靜;在第二場默想中,神父重點省思耶穌在
《默示錄》廿二17中的邀請『凡口渴的,請來吧!』
講解『渴望的學問』。
若澤˙托倫蒂諾˙德門多薩(Josè Tolentino de
Mendonça)神父説道:「耶穌進入我們的歷史,並
不在乎它的不完善、空虛或失敗;只對我們說:『凡
口渴的,請來吧!凡願意的,可白白領取生命的水』。
祂給我們解渴,是因著純粹的恩寵,以此顯示對我們
無條件的愛,承認我們尚不完善,仍處於建設中」。
我們的處境常如此貧乏,無法憑著自己的力量接受那
使我們滿足的善;即使我們願意,也無處購得這善;
因為,它只是白白賜給我們的。
耶穌知道我們有多少阻礙、多少次的偏航使我們誤點
,我們如此接近水源,卻又走得這麽遙遠;若澤神父
解釋道,在願望和渴望中存在兩種相反的情感:吸引
與距離、激情與警覺。
我們應反躬自問:我們是否渴望 天主?
我們是否懂得識別自己的渴望?
我們是否肯花費時間去辨認這渴望?
若澤神父表示,渴望,使我們氣喘吁吁、筋疲力盡、
變得虛弱;它使我們被包圍,無力做出回應;渴望,
又將我們帶到極限。因此,我們知道,面臨渴望並非
容易,約內斯科(Ionesco)在《饑與渴》(La sete
e la fame)戲劇中描述的男主角讓就是這種情況,
這個人物被無止境的空虛、無法平息的不安所吞沒。
這種渴望轉為一種極度的不滿足、對要緊的事物失去
熱情,而且沒有分辨的能力,將我們拋入消費主義的
懷抱。
我們總是說反對商業中心的消費主義;但是,切莫忘
記,在精神生活上也存在一種消費主義,我們的社會
強行將消費主義做為幸福的準則,將渴望轉為一個圈
套。
有許多欺騙需求和採取一種精神逃避的方式;但是,
我們從未意識到自己在逃避。
我們重新把世故的贏利和功效理由提出來,以此取代
對我們的內心予以深入診斷,對我們的渴望予以分辨
的深度聆聽;然而,沒有藥物能夠機械式地解決我們
的問題。
最後,若澤神父總結道,我們要減緩自己的步伐,意
識到我們的需求,『坐在信德的桌子前』,不是為了
物質或經濟原因,是為了生命的原因。
每個人心中都存有對建立關係、得到認可和愛的渴望
;而且,渴望正是一份我們必需識別出並予以感激的
、伴隨我們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