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二日、主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病人禧年彌撒
,教宗方濟各呼籲大家接納殘疾人和病人。
面對成千上萬名病人、志工和陪同者,教宗警惕社會,
不可將病人孤立;他強調,真正的幸福之道是愛。
教宗方濟各對病人、兒童和老年人的親切令人難忘;在
當天的彌撒結束後,教宗依舊熱情問候了在場的病人和
他們的陪同者。他的這種身體語言恰恰體現了他對慈悲
的解釋:擁抱、微笑、一句歡迎的話語。
教宗說:人人渴望的幸福有多種表達方式,我們只有在
懂得愛時才能得到幸福;這就是幸福之道!
始終是愛的問題,別無他路可走;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
愛得更多。
在感到被愛後,許多殘疾人和受苦者向生命敞開了門!
甚至,僅僅一個微笑就能使人心湧出這樣的愛!
教宗繼續說,耶穌理解我們的軟弱;因為,祂有親身的
體驗,祂是一位用愛治病的醫生。當我們看到十字架上
聖子的痛苦面容時,我們還會為自己的病痛和苦難抱怨
天主嗎?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表明了他對人類現實的深刻理解:
我們每個人都會碰到自己或他人生病的時候,生病,是
人的苦難經歷;面對疾病之苦,人們會持有玩世不恭的
態度,認為一切苦難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來忍受,或者
把一切信心都投注於醫學;然而,醫學或許無法治癒那
種疾病。
在當今的時代,有人認為,最好儘快把病人和殘疾人除
掉;因為,他們可能會成為不堪承受的經濟負擔。
教宗對此表示:實際上,今天,無視病人和殘疾人的人
生活在幻想中!他不明白生命的真意也在於接納人的苦
難和局限。
世界不會因為只剩下完美者就變得更加美好;相反地,
只有當人與人相互團結、彼此接納與尊重時,世界才會
更加美好。
當天的福音提到一位以淚水為耶穌洗腳的罪婦,她被眾
人判斷,卻得到耶穌的接納。
教宗說,耶穌的溫柔,是 天主愛所有受苦和被排斥者
的標記。
這苦難不僅包括身體上的病痛,也包括今日十分常見的
精神苦難;教宗稱之為【悲傷病】。我們之所以悲傷,
是因為我們在與他人的重要關係中感到缺乏愛和背叛。
教宗說:自我封閉的誘惑十分強烈,我們很可能會失去
生命提供的機會;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愛!
其實,基督徒生命的奧蹟概括於在聖洗聖事中獲得死而
復活的巴斯卦活力。
當我們浸入聖洗之水時,好似與基督一同被埋葬,當我
們從水中出來時,展示出獲得了新生命;同樣地,疾病
和死亡也可以在基督內找到它們最終的意義。
最後,教宗說:我們知道,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
的時候(參閱:格後十二10),我可在我的肉身上,為
基督的身體【教會】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參閱:
哥一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