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的基督,人子必需受很多苦
房志榮神父 著
默想:
四部福音都肯定伯鐸說出了耶穌的身分;但是,每部福音
的報導各有其不同的重點。
瑪十六16寫道:「禰是默西亞,永生 天主之子」。
若六68說:「主!唯禰有永生的話,我們要投奔誰呢?
我們相信、而且已知道禰是 天主的聖者」。
谷八29記述:「禰是默西亞」。
路九20則寫:「 天主的受傅者」。
耶穌對這些說法也有不同的回應:說伯鐸是磐石,耶穌要
在這磐石上建立祂的教會。
永生的話帶來生命的食糧。
耶穌,是基督、是 天主的基督;基督是希臘文,希伯來
文和阿拉美文都是默西亞,意思都是受傅者。
當時的猶太民族所期待的是喜樂的傅油、勝利的默西亞;
然而,耶穌要傅的卻是苦難的油。
但是,死而復活,祂的復活才是真正的勝利。
福音選讀路九18 ~ 21,這訊息傳遞得尤其清楚,路加這裡
和馬爾谷一樣(谷八29),在他們所寫福音書的中間安排
了關於耶穌身分的段落,形成福音的高峰和分界點;而且
,耶穌訓練門徒,也展開一個新階段。
「耶穌開始教導他們,人子要受很多苦,被長老、司祭長
和經師們棄絕,且要被殺死;但是,第三天,祂要復活」
(谷八31)。
路加循著這路線,以一位外邦人的思路用今天的四節經句
,把猶太人對耶穌前期宣講的成就比做他們歷史中最偉大
的先知,從最後的一位若翰洗者,到最早的一位厄里亞、
或一位古時的大先知,如梅瑟、撒慕爾等。
「有一天,耶穌獨自祈禱,門徒們伴隨在旁,祂問他們說
:『人們說,我是誰?』
他們回答:『洗者若翰呀!也有人說是厄里亞;還有人說
是一位古時的先知復活了』」(路九18 ~ 19) 。
外人如此看耶穌,不足為奇;因為,大家所期待的默西亞
,就是像厄里亞那樣興雲做雨、克敵致勝的救世者。
現在,耶穌要一探門徒們的想法,祂問他們:『你們說,
我是誰呢?』
伯多祿回答:『 天主的受傅者』。
然而,耶穌嚴肅地命令他們,不可跟別人談論這事。
有了前面的一般看法,伯鐸的答話顯得特別凸出;不過,
「天主的受傅者」這一說法是很少用的。
另一說法「 上主的受傅者」(路二26)較好懂,指耶穌
是 天主派遣來的,救恩計畫的完成者。
21節的「命令」是「嚴肅的」,是因了路加要在22節所說
的耶穌、默西亞的救世之道:必需受苦、死去,才能復活
(請參閱24、26、46 這三節);然而,伯鐸的答話是來自
父的啟迪(瑪十六17)。
上文說過,耶穌嚴厲禁止門徒跟別人談論這事,是因了22
節所說的:「人子必需受很多苦,被眾長老、司祭長和經
師棄絕,甚至處死;但是,在第三日,必要復活」。
這是對於伯鐸答話不可或缺的補充或糾正;「必需」,指
耶穌以下所說,是 天主計畫的一部份(路十七25,二十
四 7,26),好像是在對伯鐸說:你所說的「
天主的受傅者」,只有在苦難、死亡、復活的背景下才能
懂得正確。
耶穌把伯鐸的宣信,先與「人子」、「 天主子」的稱呼
配合(達七13 ~ 14;路二十二66~ 71),然後說明達尼爾
所說「乘著天上的雲彩而來」的人子,必需先當「
上主受苦的僕人」(依四十一55)。
這樣,本文的標題就不難懂了,耶穌是「 天主的基督」
,像達尼爾所描述的那樣;但是,在達尼爾以前,第二依
撒意亞早已用四首詩歌詳述了基督僕人的苦難聖死。
反省與行動:
若是耶穌問我:「你說,我是誰呢?」我會怎麼回答?
我如何體會主耶穌為使世人獲得救恩,甘心自我犧牲的大
愛?
面對挑戰和痛苦時,我是否願意揹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
耶穌走十字苦路?
禱文:
請為聖教會祈禱
主基督是受苦受難,死而復活的默西亞;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每一位基督徒能清楚認識主耶穌的身分和使命,
體認、回報祂捨己為人的愛,跟隨祂走上十字苦路,走向
預許的永生。
請為化解意識型態的對立祈禱
族群對立,撕裂人民的情感;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每位
台灣人民體認彼此是命運休戚與共的兄弟、姊妹,能互相
聆聽、尊重;政治人物放下意識型態的對立,以國家整體
利益為重,帶領台灣突破兩岸、外交的困境,開創繁榮的
未來。
請為世人的平安祈禱
為世人得救才受苦受難的主耶穌是和平的君王;祈求仁慈
的 上主化解世人的苦難,尤其是佛羅里達州同志夜店的
槍擊事件、伊斯蘭國的濫殺無辜和各地因極端氣候引發的
天災人禍,並穩固歐盟的政治、經濟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