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本地化,需要在聖言中尋找
來源:《號角報》
第六屆 天主教國際學術研討會,五月廿九至三十日
,在 天主教輔仁大學聖保祿廳舉行;是次研討會的
主題為「梵二以來的教會本地化」。
梵二為當時整個 天主教教會開拓了嶄新的方向及道
路,協助教會與現代社會融合,並藉著不同的文化、
傳統以及宗教豐富了教會本身。
梵二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研討會中,二十六位學者
就著教會過去五十年的成就、過失以及未來的挑戰,
進行研討與演講。
以下是澳門《號角報》訪問是次會議的主講嘉賓韓大
輝總主教的內容。
號角報:現在,我們可以足不出戶,透過互聯網知道
很多資訊,例如 : 伊斯蘭國逼害基督徒、歐洲教會的
空洞化、愈來愈多基督徒沒有實踐他們的信仰等等。
在這樣的一個全球化環境之下,教會本地化與全球化
社會仍有關聯嗎?
韓大輝總主教:全球化,其實是貿易自由化的結果,
所涉及之範圍遍布生活很多層面,使得全球化的現象
相當普遍,例如,大家都喜歡喝的可口可樂,以及能
切合不同人需要的互聯網便是。
但是,全球化也有另外一面;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新
的環境,當中,不乏被邊緣化的人。更甚的是,由於
消費主義的流行,做事流於表面的現象亦有全球化的
趨勢;甚至,影響了一部份基督徒的生活。
他們往往一時又做這事,下一刻又換成另一件事,到
頭來,卻無法安靜下來,無法深入自己內心的世界;
這個現象看似由經濟而起,其實,已滲透到很多生活
層面。
現在,讓我們回來談本地化。
要談本地化,需要由神學的角度切入;因為,本地化
( inculturation ) 從神學的角度去看,確是指聖言成
了人,載有人性;這意味著,我們人具有分享
天主生命的能力。
所以,當我們談本地化,卻要理解當中的「地」一字
,不是指一個「地方」,是指一個「人」;人本身才
是「本地化」的重心。
在我的演講當中,提到「全人為貴」,意在表達整個
人本身應賦予其最高價值之意。
讓我以教廷駐華代表剛恆毅樞機(1876 ~ 1958)舉例
,於輔仁大學創校之時,是他進行了開校演說辭;是
他熱切愛主的心,驅使他懷著兩個目標來華:傳揚主
的福音以及建立一個屬於中國的在地教會。
一九二七年十月卅一日,自上海乘船到漢口,剛樞機
與船上一位法籍學生對談;該學生向他表示:「中華
文化已經相當豐富,他們仍有信仰基督的需要嗎?」
剛樞機認同普世價值(例如,中華文化當中所包含的
價值)的重要性;他也指出人需要基督所帶來的救贖
與恩寵;這就是神學角度的解答。
由此,我們可以從聖言當中尋找本地化的真正意義。
聖保祿於第一封寫給得撒洛尼人的書信中提到:「願
賜平安的 天主親自完全聖化你們,將你們整個的神
魂、靈魂和肉身,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時,保持
得無瑕可指」(得前五23)。
聖保祿當時所言,直至今天仍然切合;為教會來說,
本地化,意味隨著教會在文化之內愈趨成熟,她能更
深入地認識自己。
當然,在做為人當中,至為崇高的部份,乃是我們被
召叫、去分享 天主的生命,與主共融。
多個世紀以來, 天主教會有非常豐富的寶藏,教父
一直以他們西方的文化知識,以文字闡釋了信仰,為
我們留下了教義與傳統;直至今天,仍有
天主教學者以此捍衛信仰。
由此,我們可見翻譯之重要性;因為,這樣能使
天主教的寶藏帶到中文的世界。
有鑒於此,我們應該如何培養譯者們,使他們能理解
西方的文化背景,並將教會的這些寶藏帶到中文讀者
的世界呢?
我想,我們在這方面已經有相當的進步,翻譯比以前
更加準確;現在,也已經有一定數量的專業譯者正在
接受培訓。
梵二強調,福傳教友化的重要性;平信徒在教會本地
化中擔當著一個怎樣的角色呢?
當平信徒在生活中活出信仰,聖化自己,追隨基督,
參與各項聖事,勤讀聖言,並分擔福傳的工作,這是
一項成聖的工作,當你愈是聖化自己,愈能發現考驗
自己的地方;反之,若是不去聖化自己,就不能發現
那些考驗自己的地方。
第二點就是,培育的需要;神學的訓練,有助於理解
如何去思考、觀察、閱讀、明暸以及表達自己。
第三點就是,有勇氣去接納在地的文化以及其方式,
例如 : 文學、建築、音樂、藝術、傳教方式等等。
在北京,當時的輔仁大學就以其宗教藝術著名;三十
年代,當剛樞機在羅馬工作時,是他策劃中國的宗教
文物展出,藉此讓意大利人明暸中國的 天主教教會。
有中國觀察員表示,中國在將來有機會成為擁有最多
基督徒的國家。
在中國福傳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如何避免由西方教會
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首先,福傳,不僅僅是增加信徒的數目;因為,福傳
本身就是讓基督引領人靈來歸向祂。
基督,本身就是救主;救人靈本身並不靠我們去說服
他人入教,是讓每一位信友自己成為一個傳揚福音的
平台;藉著基督徒自身的榜樣,讓他人接觸 天主。
最重要就是,讓其他人透過我們認識 天主,卻不是
盲目追求信徒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