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怕;只管信!
智一 13 ~ 15,二 23 ~ 24;格後八 7,9,13 ~ 15;
谷五 21 ~ 43
本主日禮儀的讀經一取自智慧篇,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
有關生與死、善與惡的一般看法。
福音回應這篇讀經;因為,耶穌表示,祂就是生命的泉
源:不僅簡單地摸一下,祂便治好一位患血漏病的婦人
;而且,還能使一位死去的女孩復活起來。
在讀經二中,保祿向格林多人講解,為協助耶路撒冷教
會的窮人募捐的事。
今日的智慧篇毫不遲疑地說: 天主並沒有製造死亡;
死亡,不是從 天主而來,是由於魔鬼的嫉妒,才進入
世界;凡與魔鬼結緣的人都將經歷死亡。
實際上,創世紀記述的便是 天主創造天地萬物,而且
,每一次,好比重唱似的,都重覆地說:『 天主看了
,認為好』 ( 創世紀第一章);所以, 天主的創造工
程是好的。
天主是生命的泉源、美善的泉源,祂的意圖總是積極的
;智慧篇也確認:世上的受造物都是健全的,本身毫無
致命的毒素。
但是,魔鬼以誘惑和罪惡,也就是以死亡部份地毀壞了
天主的這個工程。在羅馬書中,保祿就強調:『罪惡進
入了世界,死亡藉著罪惡也進入了世界』(羅五12)。
天主創造人的意圖是好的;是的, 天主創造了人,成
為不死不滅的;祂按照自己本性的肖像造了人。
天主按照祂的肖像造了人,意思是,祂創造人,成為不
死不滅的,永遠與祂有福的 神性生命結合;那是一個
完整的愛的生命,在這生命中沒有絲毫的惡。
智慧篇中申明,正義是不死不滅的;所以,陰府在地上
沒有權勢。
在福音中,耶穌表示,祂完全符合 天主的意願;祂來
到世上,是為了承行 天父的旨意、那是個拯救的旨意
,生命和愛的旨意。
雅伊洛,這位會堂長來到祂面前;因為,他的小女兒快
要死了。他懇切地求耶穌說:『請祢來,給她覆手,治
好她,叫她活下去』。他承認耶穌是生命的泉源。
耶穌立即欣然地答應,同他一起到他家中去。
馬爾谷對這件事做了一個非常生動、又真實的描述,他
指出,有一大群人跟隨著祂、擁擠著祂;在這群人中,
有一位婦人患血漏已有十二年,她因看了許多醫生、受
了很多痛苦。
馬爾谷還以一種諷刺的口吻說:『她花盡了自己所有的
一切,不但沒有見效,反而病勢更加重了』。
因此,所講述的是一位婦人患有頑劣的疾病,而且戰勝
不了;她聽說,耶穌善良、仁慈,並有威能,她心中就
萌生了渴望,想利用耶穌的仁慈與威能。
所以,她混在人群中,想方設法要靠近祂。
按照猶太人的觀點,這婦人處在不潔的狀態;事實上,
血漏病跟任何流血症狀一樣,猶太人認為是不潔的,凡
與病人接觸者會受到傳染。
雖然,梅瑟的法律禁止不潔的時候與其他人接觸;但是
,這婦人竟敢摸耶穌的衣裳。她心想:我只要一摸祂的
衣裳,必然會好的。
這婦人顯示出一個偉大的信德、一個大膽的信德;因為
,她不尋求任何外在的表示,只要簡單地摸一下就好。
事實上,摸了耶穌的衣裳之後,這婦人就感到身上的疾
病好了。
耶穌發覺到這一摸,祂轉向群眾問道:誰摸了我的衣裳?
耶穌不願顯一個所謂的自動自發的奇蹟;但是,願跟領
受奇蹟的人建立親自的來往。
這是非常重要的:奇蹟,是與耶穌接觸的機會,是信德
的明確展示;所以,奇蹟不僅是生理上,也是精神上的
治癒。
門徒們對耶穌說:『祢看!群眾四面擁擠著祢,祢還問
:誰摸了我?』
耶穌明白祂所說的是什麼;不是指隨便的一摸,是指一
個特別的觸摸;因為,它引起了一種能治癒疾病的精神
力量的傳送。
這婦人戰戰兢兢地撲到耶穌跟前,說明實情,坦白承認
她雖然患有不潔之症,仍觸摸了祂。
耶穌便向她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罷!
你的疾病必得痊癒』。
這樣,耶穌同這婦人建立起親自來往的關係,肯定她的
信德和她的善情,讓她帶著與耶穌接觸了的深切喜樂,
平安離去。
所以,她不僅生理上,而且精神上也痊癒了。
與此同時,會堂長的幾位朋友來對他說:你的女兒死了
,你還來煩勞師傅做什麼?
雅伊洛曾請求耶穌治好他的女兒;現在,不必再求祂了
。女孩死了後,人們心想,耶穌什麼也不能做了。
耶穌卻確信可以干預此事,祂只要求雅伊洛要有信德:
『不要怕,只管信!』
這些話對我們也非常重要;幾時,我們有困難;幾時,
好像 天主不願干預;幾時,我們看不到問題的解決之
道;我們就應聽從耶穌對我們說的話:『不要怕,只管
信!』
困難,該是信德增進的機會,卻不是放棄信德與望德的
時候;因此,耶穌繼續祂的行程,走向雅伊洛的家。
到了的時候,看見一片混亂,有的哭泣、有的哀號。
東方的國家便是如此來表示哀悼和悲痛之情。
但是,耶穌對群眾說:『你們為什麼喧噪、哭泣呢?
小女孩並沒有死,只是睡著了』。
對耶穌來說,死亡猶如睡眠,祂能把人從睡眠中喚醒。
此外,耶穌不願意因祂所行的奇蹟激起一股特殊的熱情
;祂願極其仁慈、慷慨地介入,卻不尋求成名,這是祂
一貫的作風。
在四部福音,特別在馬爾谷福音中,祂要求獲得重大恩
寵的人,不要談論此事,不要把消息傳播出去。
耶穌把眾人趕出去,只帶著小女孩的父親和母親及陪伴
祂的三位門徒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進了小女孩的房間
。祂拿起小女孩的手,用阿拉美語簡單地對她說:『塔
里塔,古木』;意思是:『女孩子,我命你起來!』
耶穌說了這話,小女孩就起來行走;大家都十分驚訝。
只有耶穌是平靜的,並嚴厲命令他們,不要叫任何人知
道這奇蹟。
而後,祂又對女孩表示善意和關懷,吩咐給女孩子吃的。
人們或許沒有想到;因為,他們都因這奇蹟驚訝得目瞪
口呆;耶穌卻也關心這些生活中簡單、卻是基本的事。
在這事件中,我們可以注意到,出自耶穌生命的力量,
以生動又十分自然的方式顯示了出來。
因為,我們確實相信耶穌的這個能力,才講述了這些奇
蹟。
耶穌是生命的泉源,不僅是生理的生命,而且也特別是
精神生命的泉源,如創世紀所說,是按照
天主的肖像創造的生命的泉源。
我們生存,不該只顧必需的物質生活;為使這生存成為
天主完美的禮物,我們也該關心屬於信德、望德、愛德
,精神層面的生活。
在讀經二裏,保祿勸勉格林多教友慷慨大方,參與捐助
耶路撒冷教會窮人們的事宜;耶路撒冷的團體很窮。
我們知道,在保祿寫這封信的前一年發生了飢荒,人們
用盡了一切資源,教會陷於困境。
保祿發起捐款,其目的也在使外邦人歸化的教會與猶太
人組成的慈母教會之間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繫。
保祿宗徒在推行他的建議所說的一番勸勉的話,顯示出
他的精明和靈巧;他一開始便稱讚格林多人:『你們在
一切事上,在信德、語言、知識和各種熱情上,並在我
們所交於你們的愛情上,超群出眾』。
因為,他們在各方面都優越,在這慷慨的工作上也必會
出類拔萃的。
而後,保祿使格林多人記起基督的榜樣:『你們知道,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賜;祂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
成了貧困,好使你們因著祂的貧困成為富有的』。
耶穌是富有的;由於是 天主子,祂擁有一切財富;但
是,為了我們,祂變成貧窮的,也就是說,取了奴僕的
形體(參閱斐二 7),來使自己成為卑下、貧窮的;這
一切是為了使我們通過祂的貧窮成為富有。
如果,我們想獲得基督的財富,就需要跟隨祂走上貧窮
的道路。這財富,我們無法立即或自動地得到,是需要
跟隨基督所標示的,那看來似乎是矛盾的貧窮之路,此
乃真正的愛德的條件,藉以成為祂那神聖、豐盛的靈性
的富有者。
之後,保祿給格林多信友一些十分公允的建議:『這不
是說要使別人輕鬆,叫你們為難,而是說要出於均勻;
在現今的時候,你們的富裕彌補了他們的缺乏,好使他
們的富裕也彌補你們的缺乏』。
就這樣建立起一種交換,一種【物質的和精神的】財產
的分配;於是,一個弟兄間的真正共融得以實現,大家
在愛德中成長、茁壯。
為了支持他的論述,保祿引用了出谷紀中有關瑪納的一
段話:『那多收的(許多瑪納),也沒有剩餘;那少收
的,也沒有缺少』。
天主要一種平均;祂不要富者有多餘、貧者一無所有。
祂要我們分享我們所擁有的,好愈來愈圓滿地生活在祂
的愛中。
我們也接納保祿的這個教導;因為,他補充了今天福音
給我們對信德的觀點。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