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恩典真是一件奇事
主内的兄弟、姐妹: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狭隘,眼界就有多短小;他的视野始终
被自己狭隘的心胸所困,總是鼠目寸光;正所谓,疑心生
暗鬼,把别人善意的勸諫也看成是对自己利益的威脅,容
纳不下别人的好。
其實,狭隘的心胸,事出有因,并非平白無故;最主要的
原因是,缺乏对 天主的信赖,不相信 天主对我们所懷
的計畫是和平、不是災禍的計畫。
因此,凡事憂心忡忡,看不開;總想凭一己之力、靠自己
的計畫定奪一切。
連續三個主日,我们一直聽到耶稣给我们講論葡萄園的比
喻;这些比喻都说明, 天主不断地、且以各种方式召唤
我们,也勸勉我们回應 天主的召唤、相信 天主的仁爱
、接纳 天主的恩寵。
前個主日的比喻说,有位家主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到街市
去、雇用工人到他的葡萄園工作;那些願意受雇的,不論
工作时间長短,他都给他们每人全天的工资。
上個主日的比喻又说,有位父親叫他的两位兒子到葡萄園
工作;第一位兒子起先拒绝,後来,後悔了,他就去了;
第二位兒子一口答應,後来,却没去。
「到葡萄園工作」,其實是一專有的说法,它的意思就是
: 悔改、歸向 天主。
悔改和皈依,没有遲早、先後之分;但是,總必需以實際
行動實踐出来。
这主日的葡萄園比喻,置於一個充满暴力的布景中展開;
有一位園主把他那座打理得妥妥當當的葡萄園租给佃户,
等到收成的时候,佃户不但不付给園主應得的出產,反而
,一而再地惡待了園主的僕人;甚至,殺了他的兒子。
他们以為,殺了这位繼承人後,就可以霸占那座葡萄園為
己有。
講了这個比喻後,耶稣問司祭長和法利塞人:「當葡萄園
的主人来时,他要怎样處置那些佃户呢?」
他们自然而然地回答说:「他要毫不留情地消滅那些惡人
;把葡萄園另租给按时给他缴纳出產的佃户」。
後来,他们才察覺出,这個比喻是耶稣指着他们说的,就
惱怒非常,想逮住耶稣(瑪廿一45 ~ 46)。
然而,他们真的了解耶稣比喻的含意吗?
耶稣的比喻对我们而言,又有甚麼意義呢?
这個主日,比喻的前半部要我们先回顾第一篇讀經(依五
1 ~ 7);在那篇讀經中,依撒意亞先知悲嘆葡萄園主人辛
勤栽种了好品种的葡萄樹,结出的却全是野葡萄。
土地没有问题,很肥沃;而且,園主也翻鬆了土壤、除去
了石塊,又圍上了籬笆,细心照顾。
他为他的葡萄園所能做的,全都做了;他热切地等待豐收
好葡萄。
連榨酒池也鑿好了;但是,这终究是空等,一無所獲。
至於,耶稣所講的比喻,葡萄園主人同样一無所獲;然而
,这次并非葡萄樹不结好果子,卻是惡佃户不肯誠實地缴
纳出產,還設想霸占園主的產業。
这两個葡萄園的比喻,一個比一個慘烈,一個比一個令人
髮指;從不结好果子、不履行正義,進而到,侵犯權利、
施行暴力。
耶稣的这個葡萄園比喻,常久以来都被當成一则寓言看待
,被認為是隱寓某些特定的人物或情况。
在其寓意中,葡萄園,被视为 天主子民; 天主子民完
全隸屬於 天主。
佃户,表示民间首领, 天主把祂的子民交託给民间首领
管理;可是,这些首领们却想剥奪 天主的權利,把子民
占为己有。
園主的僕人,是指 天主的先知;他们受到了惡待,甚至
,被殺。
園主的兒子,就是耶稣本人,首领们計畫把祂殺了。
在比喻中,这位兒子真的被他们拉到園外、殺了。
司祭長和法利塞人聽了比喻後,似乎也做出以上的解釋,
覺得耶稣以 天主的懲罰来威脅他们;因此,越發与耶稣
敵對。
那麼,耶稣本身也赞成如此理解这比喻的吗?
祂是在指责司祭長和法利塞人为惡佃户吗?
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的;这些首领们才剛剛質問了耶稣:
「祢凭甚麼權柄做这些事?誰给了祢这种權柄?」(瑪廿
一23)。
他们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勇氣,看出耶稣到底是誰;他们
只擔憂自己的處境和利益:如果,不制止这位肆無忌憚的
宣講者、这位極受眾人擁戴的「先知」,羅馬人必定認為
他们也赞成民眾造反,将更加限制他们當時已经是極為有
限的宗教自由空间。
他们眼界短小,看不清、也跟不上當時社会正在發生的事
件。
然而,首领们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即使,他们对这
比喻的解释是正確的;但是,比喻中最後的事件當時全都
还没有展開。他们还未受到 天主的審判和懲罰;到那时
为止,他们甚至都还没有開始動手除去耶稣这位
天主子。
因此,他们實在还有很充足的时间去悔改,好好地反省自
己的計畫。
很可惜的是,他们看不到这點,他们被自己自私的計畫所
困,失去了内心的自由。他们只能以為,耶稣来,是為了
与他们做對、報復他们的惡念;他们辨識不出,耶稣的比
喻其實是一项悔改的邀请,没有指责的含意,也没有諷刺
的含意。
对我们而言,我们不必總是把比喻當成寓言来看待,不必
把这些角色應用在这时代的某些人身上,更不必用这些寓
意来指责社会或者教会的领袖。
比喻最好是當成比喻来看待,正视比喻本身的要求;比喻
總是一個具体行动的邀请,要求人以實際行動做出悔改、
常常省察并自问:在目前自己生活的情况下,有那些方面
是自己必需改过、改進和改善的吗?
这种正视比喻为比喻的做法,对我们的靈修成長和人格素
養必会有很大的助益。
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也在靈修生活中,常存在着計畫和
巧合的成份,我们可稱之为人意和天意。
有时候,事情確實不盡人意;那时,天意却勝過人意、超
出人意,比人意更好、更好。
天意帮助我们越發意識到, 天主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實临
在,更樂意讓 天主来主導我们的生活。
我们當然應該对生活有所計畫,盡力發展这生活的計畫;
然而,我们却不可自命非凡,設想僅凭一己之力、靠自己
的計畫定奪一切。
天主赐给我们生命,是要我们守護它,不是霸占它;是要
我们服務公益,不是謀私利。
我们的生命终究是隸屬於 天主的, 天主自会照料(創
廿二14);昨日、今日、直到永遠。
比喻的目的不是指责;不是指责那些惡佃户、也不是指责
我们或任何人。比喻的目的是,呼籲我们悔改,要求我们
净化自己的心靈生命,滌除那些使我们遠離 天主的种种
因素,拓宽心胸,進而接受主耶稣来到我们的生命中。
耶稣,是 天主所能给我们的最大恩典,再也没有更大的
了;因此,耶稣今天告诉我们说:「这是 上主的作为,
真是一件奇事」,也就是超乎人意的天意。
能够信仰耶稣基督,这事實本身就是一個天赐的恩典;能
够活出这信仰的恩典,这事實本身就真是一件奇事,是
天主在我们身上實现的天意,完全不靠我们的修为。
因此,讓我们彼此代祷,同时,在这聖母月,也懇求聖母
为我们轉祷,求 天主以祂的天意扶持我们,使我们有能
力去接纳 天主的恩寵,与耶稣一起在生活中同行;阿们
~张德福神父~ 摘自 梵蒂岡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