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的比喻 ( 瑪二十二 1-14 )
林思川神父
經文脈絡
本主日的福音內容是前兩個主日經文的延續發展,司祭長和法利賽人聽了「二子」和「園戶」
的比喻之後,發現耶穌是針對他們講的,就想逮住祂;耶穌卻又開口給他們說了一個「婚宴」
的比喻(瑪二十二1-14)。
主教團禮儀委員會出版的主日感恩祭典,將這個主日的福音分為「長式」和「短式」兩種誦讀
方式,這種分法不僅是按內容分段,也恰好反映出經文的不同形成階段。
所謂短式是瑪二十二1-10,這一段經文是比喻本身;長式則是加上11-14節的經文,這部份應
該是瑪竇對比喻所做的應用與發揮。我們認為,在感恩禮中,應該誦念完整的福音經文。
原始的比喻
路十四16-24以及「(偽)多默福音 64 」也記載了這個婚宴的比喻,將它們和瑪二十二1-10
的經文和相比較,就可以輕易地看出,這些福音中的經文應該是根據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發展
出來的。這個原始的比喻大概含有下列基本內容:
「有一個人舉辦晚宴,派遣僕人去邀請朋友前來參加;但是,這些人不但拒絕邀請,並且,還
粗暴地對待了僕人們;這位主人因此大為憤怒,遂轉而邀請其他人來參加宴席。」
最初,在耶穌口中所講述的比喻,大概只是針對當時猶太宗教的領導階層提出批判,指摘他們
自我封閉、不接受耶穌所宣講的福音喜訊,拒絕 天主的召叫。因此,他們眼中的窮人、受輕
視者、甚至罪人必將取代它們進入天國。
比喻中的圖像
瑪竇把上述簡短的比喻發展成一個救恩歷史的縮影,一個富人舉辦的晚宴場合被轉述為一個國
王為其兒子舉辦「婚宴」的情景。在猶太傳統中,國王常被用來當做 天主的象徵,因此,整
個比喻在描述一個 天主的行動。舊約中常用婚姻來描寫 天主和以色列子民的關係(歐二18
;依五四5-8 ), 這個傳統對初期教會的影響很深。在初期教會的觀點中,
天主使其兒子得到最後的勝利,使祂統治、審判一切,完成救援歷史。所以,「喜宴」就是人
們所期待的末世性天國,亦即圓滿救恩的象徵(瑪八11,二五21-23 )。
救恩歷史中的使者
這個比喻和「園戶」的比喻(瑪二一33-44)一樣,國王前後兩次派遣僕人去邀請客人,根據
路十四16-17可以推知,這個情況可能反映出耶穌時代巴勒斯坦區的風俗:在正式宴會中,都
先有一個類似通知性質的邀請;在正式宴席開始之前,人們還會再次邀請,藉以催促客人儘速
前來赴宴。但是,比喻中的兩次邀請都遭到拒絕,在救恩史的觀點下,第一組僕人大概象徵舊
約中代替 天主發言的先知;第二組則可能已經暗示著基督信仰中的福傳使者。
歷史背景的影射
受邀者以各種藉口拒絕赴宴,原意是象徵這些人被世上事物綑綁糾纏,國王因此動怒並決定
「殺人毀城」做為懲罰,這樣的處罰象徵這些人被拒絕於天國之外。但是,這個懲罰似乎顯得
有些太過嚴厲,福音作者大概是用這種方式來影射耶路撒冷城被羅馬人摧毀的事件;這正是聖
經學者推論瑪竇福音成書於主曆七十年之後的主要證據之一。
教會的成員
替代的客人來自於「各路口」,意思是城市中的「邊緣人」,大概是指非猶太人,亦即外邦人。
路加福音說是「貧窮的、殘癈的、瞎眼的、瘸腿的」(路十四21),亦即是被猶太領導階層輕
視的下層社會人物。瑪竇心中大概已想到,當時的教會具體上是由猶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組成;
一切人都被邀請進入教會,參與天國喜樂之宴。但是,瑪竇並未完全脫離現實,因而說出教會
目前仍是「壞人和好人」同時混合在一起的團體;決定性的分隔在末世之時才會發生,這正是
他在比喻之後所加上的經文所要傳達的信息。
信仰團體的警惕
婚宴大廳坐滿了客人,象徵蒙召進入教會的人非常多。教會雖然是天國的象徵,但是,進入教
會並不等於已完全得救。
藉著「未穿著相稱禮服」的客人的遭遇,瑪竇警告教會團體的成員:小心,看清楚,不要因為
不慎而失去了你們的召叫。「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這裡所謂的「多」和「少」,並不
是按「數目」來了解,而是瑪竇對基督徒團體所提出的鼓勵與提醒(瑪十九30,二十16):
基督徒必須結與信仰相稱的果實(穿著禮服);否則,將如同教會中的不良分子,終將被逐出
教會,永遠地失去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