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的意義 網站站長 2009-02-23 17:24:46
──四旬期的意義──
「四旬期」指逾越節(復活節)前的四十天準備期,在此時期內,基督徒
特別祈禱、刻苦做補贖,尤其是守齋,故此舊名稱又叫「封齋期」。
四旬期是逾越節(復活節)前的隆重準備期,每一位基督徒也應該為他
自己的逾越節做準備,亦即為自己的復活 ~ 生活的革新作準備。
望教友要藉入門聖事使自己出死人生,做新生的人。
已領過洗的教友要藉著追念自己的洗禮,更深一層的進入基督的奧跡,使
自己更進一步地基督化;尤其,由於我們的罪,每個人要藉守齋、祈禱、
做補贖、行善工,淨化自己,以獲得逾越節的恩寵。
總之,四旬期是為使基督徒生活革新而訂立的,此時期守齋的法律、各種
禮儀等都有助於我們生活的革新,應該了解其意義並熱心遵行,才能達到目
的。
──四旬期的起源──
第二世紀時,基督徒為準備逾越節已有實行兩天齋戒的習慣;第三世紀時,
則有不少地區教會將此齋期延長為一週。第三世紀末或第四世紀初,在埃及
已出現四十天的齋戒期,但此四十天齋期的主要目的,起初,似乎只是為了
紀念主受洗後在曠野裏的四十天齋戒。不過,很快此齋期就取得一種新形式
,做為慶祝主死亡與復活奧跡的一種準備。從教會初期始,教會就有全年中
於星期三、五守齋的習慣;在四旬期中又將齎戒日延伸到星期一、二及四,
羅馬以後又將星期六也定為守齋日。
四旬期四十天的概念,源自基督徒師法主基督的意願,因為,祂在約旦河受
洗後曾做過四十天的齋戒(瑪四2;路四1—2)。 教父們把這種習慣視為對
梅瑟在西乃山四十天守齋(出三四28),以及厄里亞到曷勒布山途中四十天
守齋(列上十九8)的一種摹倣。 以色列在曠野裡四十年的行程也與四十天
守齋習慣的形成有關。 此四十天的齋戒期在起初並非為準備逾越節而設立,
是倣效耶穌,在其受洗後開始,即正月六日(耶穌受洗節)後就開始守齋。
四十天的齋戒期是在公元三五四及三八四年間於羅馬開始。此時期,由復活
主日前第六主日開始直到聖週四「三日慶典」前。然而,此四十天,在古代
也並非每天守齋,因為,主日並非守齋日。由於,四旬期中共有六個主日,
實際上,只有三十四天守齋;如果,把聖週五、六兩守齋日加上,則共有
三十六天守齋。 自從第七世紀以來,特別強調應有完全四十天的守齋,因而
必須由前一週中再取過四天,以補足四十個守齋日的數目,這樣「聖灰禮儀
星期三」就成了四旬期的第一天,齋戒期的開始。
東方教會有同樣的發展過程,早從第四世紀就有四十天守齋的習慣,但由於
此地區教友在主日及星期六均不守齋,因而,四旬期必須延長到八週,才能
有四十個守齋日。
──四旬期齋戒的意義──
守齋(大齋)是指個人每天只用一餐;依古代習慣,此餐是在晚間進用。
以後又加上了小齋,即禁用肉與酒;直到中世紀末期,有許多地區也禁食
牛奶製品與蛋。但從中世紀始,守齋的規定逐漸有放鬆的趨勢;一般講來,
古代教會守齋的規定要比近代嚴厲得多。
所謂守齋,不僅是指依照教會規定實行禁食,而是指在教會的補贖時期所做
的一切刻苦行為,教父稱之為「全面的齋戒」;因為,它包括基督徒的全部
行為,並且是團體性與公開性的。它與祈禱、朝聖、濟貧有密切而不可分的
關係。
四旬齋期之目的是為準備逾越節,即基督奧跡在此慶節中將實現的各層面 :
●克服邪惡的勢力:基督徒藉守齋與基督聯合克服人間魔鬼的勢力,正如
耶穌曾說的 : 有些魔鬼「藉祈禱與守齋」才能驅逐(瑪十七20)。
●效法基督的苦難;克己苦身是復活的先聲,是分擔基督的救世工程;
死於自己才能獲得新生。
●準備領逾越節聖事:古代不僅領聖體前要守齋;領洗前,付洗者與受洗者
也要守齋。
●為自己和別人的罪做補贖;四旬期原也是做補贖的時期,古代公開罪人先
做補贖,到聖週四才能與教會和好,參與逾越節慶典。
●基督徒從前把齋戒視為領受聖神的一種準備方式,是抵抗惡神的有力武器
;也是為領洗及領聖體的一種準備。
●守齋節省下來的金錢可用以濟貧。
〈參考資料:趙一舟,我們的慶節,民八十一年五月再版,見證月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