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主之母通諭 (下)
十一、在至聖聖三救恩的計畫中,聖言降生的奧蹟,成了原罪之後,
天主對人所做許諾的豐盛實踐;原罪之後,其後果壓抑著整個人類歷史(參創
三15)。
這樣,一個「子」來到世界,是「女人的種子」,他在一開始就粉碎罪惡:
「他要踏碎蛇的頭」。
從這「原始福音」,我們看出女人之子的勝利,是在辛苦戰鬥之後,就是經由
整個人類歷史。
在創世就敘述的「仇敵」,在默示錄中予以肯定(它是教會與世界最終事件的
書),書中出現「女人」的異兆,這次是「身披太陽」的(默十二 1)。
瑪利亞、降生聖言的母親,是處在此仇敵的中心;此仇敵的戰鬥是與世上人類
歷史和救恩史並存的。在此中心,她本屬於「 上主的弱者與貧窮者」,不像
人類其他人員,在她內有父「在祂愛子內賜予我們的恩寵的光榮」,此恩寵決
定了她整個人的出奇的偉大和美麗。
在 天主和整個人類前,瑪利亞保持著聖保祿書信中所說的
天主揀選的不變標記:「祂在創世之前、在基督內揀選了我們……預定我們做
祂的義子」(弗一 4、5)。
這種被選,遠勝任何惡與罪的經驗,勝過那人類歷史的特色「仇敵」。
在此歷史中,瑪利亞是確切希望的標記。
二、那相信了的是有福的
十二、在報導天使預報降生後,路加聖史引領我們追隨納匝肋的童貞女走往
「猶太的一座城」(路一39)。
根據學者指出,這座城是離耶路撒冷不遠,在山區的現代的阿英卡林。
瑪利亞「急速」到來,訪問她親戚依撒伯爾。
她訪問表親,是因為,在天使預報時,佳播天使特別提起依撒伯爾,她雖年老
,因 天主的德能,與其夫匝加利亞懷了男胎:「你的親戚依撒伯爾,雖在老
年,卻懷了男胎,本月已六個月了,她本是素稱不生育的。因為,在
天主前,沒有不可能的事」(路一36 ~ 37)。
天使把在依撒伯爾身上所發生的事說出來,為了答覆瑪利亞的問題:「這事怎
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路一34)。
這正是藉「至高者的德能」,就如發生在依撒伯爾身上,且有過之。
因此,瑪利亞受愛德的激勵,前往她表親的家。
當瑪利亞進門時,依撤伯爾答覆聖母的問候,就感到胎兒在腹中跳躍,於是,
「充滿了聖神」,大聲迎接聖母說:「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
蒙祝福的!」(參路一40 ~ 42)
依撒伯爾的呼喊或歡呼,成了後來「聖母經」的一部份,與天使的問候一起,
成了教會用得最多的經文之一。
但是,更有意義的是,下面依撒伯爾的問句:「我主的母親駕臨這裏,這是我
那裡得來的呢?」(路一43)。依撒伯爾為聖母做證:她承認並宣報,站在她
面前的是主的母親、默西亞的母親。
依撒伯爾胎中懷的兒子也分享此見證:「胎兒在我腹中歡喜踴躍」(路一44)
。這孩子是未來的洗者若翰,他將在約但河指出耶穌是默西亞。
依撒伯爾問候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意義,她最後幾句話更是重要:「那信了由
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路一45)。這些話與天使問候中的
充滿恩寵者的稱呼能連在一起;這兩句啟示聖母學的主要內涵,即有關瑪利亞
確實參與基督的奧蹟,就是因為她「信了」。
天使所稱「充滿恩寵者」,意指 天主本身的恩惠。依撤伯爾在聖母往見時所
宣報的瑪利亞的信德,指出納匝肋的童貞女如何答覆了此一恩惠。
十三、如大公會議所訓示「信德的服從」(羅十六26;參羅一 5;格後十5~
6)應該給予啟示的 天主;因為,這一服從,人自由地把自己整個託付給
天主」。此信仰的描述,在聖母身上完全實現。
那「決定性」的時刻是天使預報時;如依撒伯爾的話:「那信了的是有福的」
,主要也是指這一時刻。
事實上,在天使預報時,瑪利亞將自己完全託付給 天主,「理智和意志完全
順服」,對「經由天使向她說話的 天主表示信德的服從」。她於是以整個她
的人性的和女性的「我」答覆;此信德的答覆包括與「引導她和助佑她的
天主的恩寵」完全合作,對「經常用自己的恩惠使信仰完善」的聖神的行動,
完全開放。
由天使報告給瑪利亞的生活 天主之言涉及了她:「看,你將懷孕生子」(路
一31);瑪利亞接受了這一預報,成了「主的母親」。
天主降生的奧蹟在她內要完成:「仁慈的 父願意在聖子成人之前,先取得已
被預定為母親者的同意」;瑪利亞在聽了天使說的一切後,予以同意。
她說:「看, 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一38)。
瑪利亞這句「爾旨承行」,在人性層次來說,為了
天主奧蹟的完成是決定性的。
這和聖子的話完全協調;依照希伯來書,聖子來到世界時,向父說:「犧牲與
素祭已非你所要,卻給我預備了一個身體……
天主,我來,是為承行你的旨意」(希十 5~7)。
當瑪利亞說:「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時,聖子降生的奧蹟就完成了;在
天主的計畫中,由於聖母而使祂聖子的意願得以完成。
聖母以信德做此答覆,因信德,她把自己毫無保留地交付給
天主;而且,完全把自己以 上主婢女的身分獻身於其聖子和祂的工作。
此聖子,有如教父們所教授,是她在胎中懷孕祂前,已在心內懷孕:即在信德
中!為此,依撒伯爾稱讚得體:「那信了由 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
有福的」。
這些話已經完成:在依撒伯爾和匝加利亞家的門口,納匝肋的瑪利亞是以
天主子的母親身分出現的;這是依撒伯爾興奮的發現:「我主的母親駕臨我這
裏」!
十四、聖母的信德也可與亞巴郎的信德相比。
聖保祿稱之為「我們信德之父」(參羅四12);在 天主救恩計畫的啟示中,
亞巴郎的信德是舊約的開始;瑪利亞在天使預報時的信德中,揭開了新約的序
幕。就如亞巴郎「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信了;因此,成了萬民之父」(參
羅四18)。瑪利亞在天使預報時,一方面宣示她的童貞(這事怎能成呢?因為
,我不認識男人),同時相信,藉至高者的德能和聖神的能力,依天使的啟示
,她能成為 天主子的母親:「要誕生的孩子將被稱為聖者,
天主之子」(路一35)。
不過,依撒伯爾所說「那信了的是有福的」,不僅應用於天使預報的特別時刻
。的確,天使報喜,是聖母期待基督中的信德的顛峰時刻;可是也是她整個
「走向 天主旅程」、她信仰旅程的出發點。
在此路上,以卓越又真正英雄式的方法【的確是信德的偉大勇氣】,她對
天主啟示的話所表白的「服從」得以實行。
在她整個的旅程中,聖母的「信德的服從」,與亞巴郎的信德意外地相似。
就如 天主子民的祖先一樣,瑪利亞在她身為女、為母的「承行主旨」,是
「在絕望中懷著希望」。尤其是在她旅程中的某些階段,「因她信了」而賜給
她的祝福,將特別生動地得到啟示。
信,是把自己完全交付於生活 天主聖言的真理之中,知道而又謙遜地承認
「祂的決斷是多麼不可測量,祂的道路是多麼不可探察」(羅十一33)。
瑪利亞由於至高者的永恒意願,可以說,站在 天主的這些「不可測的決斷」
和「不可探的道路」的中心,以極深的信德之光,完全與之附合,完全接受並
順從 天主計畫中所定的每一件事。
十五、在天使報喜時,當瑪利亞聽到她要成為聖子的母親,要給他起名叫耶穌
、【救主】時,她也知道,「 上主 天主要把他祖先達味的御座賜給他」,
而且,「他要為王,統治雅各伯家,直到永遠,他的王國沒有終結」(路一32
-33)。
整個以色列的希望都在於此;那預許的默西亞是「偉大的」,天使也說「他是
偉大的」;擁有至高者之子的名字,同時將繼承達味。因此,祂將為王,統治
「雅各伯家」。
瑪利亞是在她民族的這種期待中長大;在天使報喜時,她能猜想到天使的話的
重要意義嗎?誰又能了解那個沒有終結的王國呢?
雖然,藉信德,她能在當時理會,她是「默西亞、國王」的母親;不過,她回
答說:「看, 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一38)。
從一開始,瑪利亞就表白「信德的服從」,把自己置身在天使報喜時所說話的
意義;這些話是出自 天主自己的。
十六、後來,沿著這條「信德的服從」路線,瑪利亞聽到其他的話:西默盎在
耶路撒冷聖殿所吐露的話。
這是在耶穌誕生後四十天,當瑪利亞和若瑟依照梅瑟法律的規定,「帶著孩子
上耶路撒冷去,獻給 上主」(路二22)。
耶穌是在極度貧窮的條件下誕生;我們從路加福音得知,當時,羅馬當局下令
辦理登記,瑪利亞與若瑟來到伯利恒,「在客棧中找不到地方」,她就在馬房
生下她的兒子,「把祂躺在馬槽裡」(參路二 7)。
一位正義又敬畏 天主的人,名叫西默盎,在聖母信仰「旅程」的開始時出現
;聖神啟示他的話(參路二25~ 27),肯定了天使報喜的真理。
福音記述,他雙臂接抱嬰孩;此孩子依天使的指示起名叫耶穌(參路二21)。
西默盎的話指出了這名字的意義,即救主:「 天主是救恩」。
他轉向 上主說:「因為,我已目睹,你為萬民準備的救主,就是啟示列邦的
光明、以色列子民的光榮」(路二30-32)。
同時,西默盎用以下的話向瑪利亞說:「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
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
他加上一句直接對聖母說:「要有一把劍刺透你的心靈」(參路二34-35)。
為聖母從天使所聽到的預報,西默盎的話加上新的光明:耶穌是救主,祂是
「啟示列邦的光明」。
耶穌聖誕後,當牧人來到馬房時,不就是如此顯露的嗎(參路二 8~20)?
東方賢士來時,不是更清楚地顯示出來嗎(參瑪二1~12)?
不過同時,在救主的生命伊始,瑪利亞之子和聖子的母親本身將經歷西默盎所
說:「反對的記號」這句話的真理(路二34)。
西默盎的話好像是向聖母所做的第二次預報;因為,是向聖母說出聖子為達成
使命的實際歷史情況,即在不瞭解和痛苦中。此預報,一方面肯定她對
天主救恩承諾的應驗的信德;另一方面也向她啟示,她信德的服從的生活是與
受苦的救主一起受苦,她的母性將是奧秘的和痛苦的。
在東方賢士到來以後,在他們致敬(他們俯伏朝拜了他)並且奉獻了禮物後
(參瑪二11),瑪利亞在若瑟的照顧下,與嬰孩逃往埃及;因為,「黑落德要
找尋嬰孩,要把他殺掉」(參瑪二13)。
直到黑落德死去,他們都留在埃及(參瑪二15)。
十七、當聖家在黑落德死後回到了納匝肋,就開始冗長的隱居生活。
她「信了由 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路一45),日復一日地依這些話而
生活。每天,有「他起名叫耶穌」的兒子在她身旁;與祂在一起,她一定用此
名字;因為,事實上,這個名字在以色列很普遍。
不過,瑪利亞知道,叫此名字的耶穌被天使稱為「至高者的兒子」(參路一32
)。瑪利亞知道,她懷祂、「沒有丈夫生祂」,全是因聖神的德能,至高者的
能力庇蔭了她(參路一35);就像在梅瑟和祖先的時代,雲彩揭示
天主的臨在(參出廿四16;四十34~35;列上八10~12)。因此,聖母知道,
她以童貞之身所生的聖子,正是天使向她所說的「聖者」 天主之子。
在耶穌於納匝肋家隱居生活的幾年之中,瑪利亞的生活也是經由信德「與基督
一同藏在 天主內」(參哥三 3);因為,信德是與 天主的奧蹟接觸。
每天,聖母不斷地與降生成人的 天主的無上奧蹟接觸,此奧蹟超過舊約中所
啟示的一切。自天使報喜起,童貞聖母的心思中開始了 天主自我啟示的徹底
「新穎」,並且意識到奧蹟。
她是耶穌有一天所說的「小孩子」之一;祂說:「父啊……你將這些事瞞住了
智慧和明達的人,卻啟示給小孩子」(瑪十一25)。
因為,「除了 父以外,沒有人認識子」(瑪十一27)。
假如是這樣,瑪利亞如何「認識子呢」?
當然,她不會像 天父那樣認識子;不過,她是 天父「所選擇做啟示的」第
一人(參瑪十一26~27;格前二11)。如果是如此,從天使報喜起,子,只有
父完全認識的、自永恒的「今日」生了祂的(參詠二 7),啟示給了瑪利亞、
祂的母親;她只是在信德內、並經由信德,接觸到有關她兒子的真理!
為此,她是有福的;因為,「她曾信了」,並繼續日復一日,在耶穌童年時代
的一切考驗和逆境中相信。然後,在納匝肋隱居生活的年代中,在耶穌「屬他
們管轄」(路二15)時相信。
祂,不僅服從聖母,也服從若瑟;因為,若瑟在民眾的眼裏是祂的父親;為此
緣故,瑪利亞之子,為民眾視為「木匠的兒子」(瑪十三55)。
為此,這一位子的母親,留意到在天使報喜及以後幾件事中告訴她的事,在她
內銘刻著信仰的徹底的「新穎」:新約的開始。
這是福音,喜樂的好消息的開始。
不過,在此伊始,不難看出心情的特別沉重;用聖十字若望的話來說,連帶有
某種「信仰的黑夜」、一層「面紗」;因此,我人應接近無形的
天主,並親密地生活在奧蹟中。這就是多年來瑪利亞與其子的奧蹟親密地生活
在一起,在「信仰的旅程」中邁進的方法;耶穌則「在智慧……和在
天主及人前的寵愛上漸漸地增長」(路二52)。
天主對祂的寵愛,在人眼裏愈來愈明顯;第一位發現基督的人是瑪利亞,她在
納匝肋與若瑟居住在同一座房子內。
但是,當耶穌在聖殿內被找到時,祂母親問祂:孩子,你為何這樣對待我們?
十二歲大的耶穌回答說:「你們不知道我應該在我父親家裏嗎?」
聖史接著說,瑪利亞和若瑟不明白祂對他們所說的話(路二48-50)。
耶穌卻知道,「除了 父以外,沒有人認識子」(瑪十一27);即使祂的母親
,雖已完全得到祂是 天主子的奧蹟的啟示,唯有靠信德才能與此奧蹟親密地
生活。聖母與她的子在同一個屋頂下生活在一起,忠信地「與她的子結合在一
起」;猶如大公會議所說的,她「在信仰的旅途上前進」。
在基督公開生活中也是如此(參谷三21- 35),日復一日,在聖母身上應驗了
;聖母訪親時,依撒伯爾所吐露的:「她信了,是有福的」。
十八、當聖母站在其子的十字架旁時(參若十九25),此有福達到最高意義。
大公會議說,此事之發生「不無 上主的安排」:由於,和她的獨子一起受了
極大的痛苦,以慈母的心腸將自己和祂的犧牲聯繫起來,鍾愛地同意將親生的
兒子奉獻為犧牲」;如此,瑪利亞「忠實地保持了她和聖子之間的契合,直到
十字架下。
這是由信德而生的契合,是與她在天使報喜、接受啟示時相同的信德。在當時
,她也聽到了這些話:「祂將是偉大的…… 上主、 天主要把祂祖先達味的
御座賜給祂;祂要為王,統治雅格家,直到永遠;祂的王權沒有終結」(路一32-33)。
站在十字架下,依人性說,瑪利亞是以上這些話完全被否認的見證。
在那木架上,她的子是以罪犯身分被懸著,瀕臨死亡。
「他受盡了侮辱、被人遺棄,他真是個苦人;他受盡了侮辱,因而,我們不再
尊敬他」;像是一個被打敗的人(參依五三 3~5)。
瑪利亞所顯示的信德的服從,在 天主「無法探測的決斷」前,是多麼偉大又
英勇!她如此毫無保留地「獻身於 天主」,對於「其路是無法探察的」(參
羅十一33) 天主,她「給予理智和意志的完全信從」!在她靈魂上,恩寵的
行動又是多麼有力;聖神的影響、光照和德能,又是多麼深入!
藉此信德,瑪利亞與自我空虛的基督完美地結合;因為,「基督雖具有
天主的形體,卻沒有把與 天主同等的地位把持不捨,祂空虛自己,取了奴僕
的形狀,生來與人相似」。
即便在加爾瓦略山,「祂貶抑自己,服從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參斐二5
~ 8)。在十字架下,藉信德,瑪利亞分擔此自我空虛、令人可怕的奧蹟。
這大約是人類歷史中最深切的「信仰的 KENOSIS 」。
藉信德,聖母參與其聖子的死、祂救贖的死;但是,與逃散的宗徒的信德相比
,聖母的信德更具啟發性。
在加爾瓦略山,經由十字架,耶穌正式地證實了西默盎所預言的,祂是「反對
的記號」。同時,在加爾瓦略山,也應驗了西默盎向聖母所說的話:「有一把
利劍要刺透你的心靈」。
十九、是的,實在,「她信了,是有福的!」
在天使報喜後,依撒伯爾所說的這幾句話,在十字架下,似乎更有迴響;其中
所包含的力量更形深切。
從十字架上,就是說,從救贖奧蹟的核心,放射出那信仰的真福的展望。
此追溯到創世之初,既然是分享基督【新亞當】的祭獻,多少成了原祖父母罪
惡中不服從和不信的平衡。教父們如此訓導,尤其是聖依肋內,教會憲章引證
他說:「厄娃不服從的死結,由於瑪利亞的服從而解開;厄娃因缺乏信心所束
縛的,因貞女瑪利亞的信心得以解開」。
根據這與厄娃的比較,教父們 ( 大公會議也說 ) 稱瑪利亞為「生活者之母」,
並經常說「由厄娃而死亡,由瑪利亞而生還」。
在「她信了,是有福的」這句話裏,我們能找到打開聖母內心的「鑰匙」,她
當為天使稱為「充滿恩寵者」。
由於「充滿恩寵者」,她永恒地臨在基督的奧蹟中,藉著信德,在她一生中,
她成了完全分享此奧蹟的。她「在信仰的旅程中邁進」,同時,她以知趣,但
是,直接又有效的方法,將基督的奧蹟呈現於人類。
她還繼續這樣做;藉基督的奧蹟,她也臨在人類之中。這樣,由於聖子的奧蹟
,聖母的奧蹟也成了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