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應當如何愛近人?


申三十 10-14;哥一 15-20;路十 25-37


 


今天的福音非常重要;因為,給我們指示了該如何瞭解愛德的真意


、如何愛近人。


一位法學士去見耶穌,想用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來考驗祂;這人說


:「師傅,我應當做什麼,才能獲得永生?」


隨後,是耶穌來考驗這個人,促使他改變他的法律導師的心態。


耶穌在回答這人時,先向他提出一個問題;因為,既然是法學士,


他該當知道法律中的各項規定。因此,耶穌問他說:「法律上記載


了什麼?你是怎樣讀的?


這發問的人回答得很好,正符合耶穌的訓誨;他說:「你應當全心


、全靈、全力、全意愛    上主、你的    天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


耶穌同意他的話說:「你答應的對;你這樣做,必得生活」。


但是,這位法學士想為自己所提的問題辯護,因此又提出了另一個


問題;他問說:「誰是我的近人?」


他想知道,梅瑟的愛近人的戒命該如何詮釋;他請耶穌確切地說出


這種愛的範疇。


本來,並非所有的人都是我們的近人;實際上,「近人」,是指和


我們非常接近的人;離我們遠的人不是我們的近人。


那麼,到那個限度的人可以說是我們的近人呢?


光愛自己的家人就夠了嗎?


或是,也需要愛和自己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國家的人?


在猶太人的思想中,所謂的近人,是不可超出這個範圍的。


無論如何,這位法學士想知道區分近人的界限在那裏。


不過,耶穌沒有直接回答他的這個問題;比如,祂沒有說:「在這


個界限內的人是你的近人;這個界限以外的人不再是你的近人,你


可以不去理會他們」。


祂反而舉了一個例,說了一個意義深長的比喻;祂說:「有一個人


從耶路撒冷下來,到耶里哥去…………」


在這裏,耶穌只說「有一個人」,卻沒有說是猶太人或撒瑪黎雅人


或外邦人,也沒有說出這人的想法、他的信仰等等。對這位人物,


我們只知道他是「有一個人」。


這人從耶路撒冷到耶里哥去,不幸遇了強盜;強盜剝去他的衣服,


打了他一頓後,把半死半活的他扔在那裏;走了。


因此,這人當時的處境極度困難,極需要幫助;這是我們所知道的


有關這人的一切。


一位司祭從那條路走來,他看到那人,改了另一條路走了。


耶穌沒有解釋司祭這個舉動的原因。


也許,這司祭不願接觸到受傷的人或死人的血;因為這樣,他便不


能舉行祭禮。


不論是什麼原因,總之,這司祭從那人身邊走過去了。


一名肋未人也從那條路走來,他看了看那人,也從他的身邊走過去


了。


司祭和肋未人在選民中地位特殊,他們的舉止理應是其他人的楷模。


隨後,來了一位過路的撒瑪黎雅人旅客;猶太人一向看不起撒瑪黎


雅人,在德訓篇中有一段對撒瑪黎雅人極嚴厲的言辭,稱撒瑪黎雅


人為「愚昧」的民族。(德五十28


撒瑪黎雅人經過那裏,看見那受傷的人,那陌生人的處境動了他


的惻隱之心。他看到那人的需要、看到那人的痛苦,知道他需要幫


助,且非常同情他。


重要的是,要有同情心,要對他人的需要和痛苦做出回應。


福音中的耶穌,是同情人的楷模,在福音中,多次以「動了慈心」


、「動了憐憫的心」這樣的話用在耶穌身上。比如:他對群眾(瑪


36,十四14)、對瞎子(瑪二十34)動了慈心、對納因城的寡婦


(路七13)、對癩病人(谷一40)動了憐憫的心…………這是一個


基本態度。


撒瑪黎雅人不僅有同情心,他還走近那遭遇不幸的可憐人,為那


人包紮傷處,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這是說,這撒瑪黎雅人自己必


須步行,像一名僕役一樣侍候在那傷者身旁;隨著,撒瑪黎雅人把


這傷者帶到客店裏,並小心地照顧他。


第二天,這撒瑪黎雅人又把傷者託給客店的主人照顧,答應回來時


補付需要的費用;這是一個關懷人的美好舉動。


耶穌說完這個比喻後,問那位法學士說:「你以為,這三個人中,


誰是那遭遇強盜者的近人呢?」


這一來,開頭由那法學士提出的問題,現在,被耶穌拿了反過來問


那法學士了。祂不問這受傷者應該以誰為他的近人;卻問是誰做了


這人的近人。


耶穌想推動我們做那些有需要的人的近人,向他們做出慷慨的關懷


舉動。


很顯然,法學士的回答是「是那憐憫他的人」。


耶穌於是結論說:「你去,也照樣做吧!」


就這樣,耶穌把法學士推上了改變的路。


我們也需要做思想上的改變,不要心懷成見、不要製造分裂、不要


歧視他人;應該向我們周圍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開放。


我們應該竭盡自己的力量來為他們服務。


第一篇讀經要我們相信這個教導已經非常清楚;因此,不需要到天


上或到海外去尋找解釋。這個教導是一個具體而且顯然的現實,就


在我們的心裏、就在我們的口裏,這樣,我們便能實行它。重要的


,正是要實行。


耶穌所教導的是沒有限制的博愛;因此,我們必須推倒所有的樊籬


,消除所有的成見,成為每一個人的近人。


第二篇讀經則向我們展示,耶穌教導我們的博愛建在什麼樣的基礎


上;這基礎是:祂是創造整個宇宙的    天主的聖言。


保祿這樣說:「一切都是藉著他,並且為了他而受造的」;聖言在


創造工程中不製造分裂,卻賜給所有的事物和所有的人他們的本質


、生命和幸福。


在人由於罪惡而分裂之後,    天主的聖言降生成人,為了使整個世


界與    天主重修舊好,使所有的事物,無論是地上的、是天上的,


都要「因著他十字架的血立定和平」。


這是整個宇宙的重新和好;基督的工程超越了所有的限制。


因此,耶穌也要求我們有一顆向所有人開放的心;祂是


天主子,祂處處臨在,且拯救了所有的人。


祂要我們常和祂聯合在一起,在祂的愛德的推動下,以極其慷慨的


心懷來協助祂將祂的恩寵傳給全人類。


                      (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