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冷不熱的基督徒有兩種危險的態度:一是把
天主逼到牆角、二是洗手不管;「這等同於挑釁
天主」。
倘若, 上主把我們逼到牆角,「我們就進不了
天國」;如果,「 天主對我們的事洗手不管」
,我們就有禍了;十二月十六日,在聖瑪爾大之
家的清晨彌撒中,教宗方濟各省思當天的福音,
並強調這一點。
當天的福音瑪廿一23~27記載了耶穌與司祭長的
對話,教宗指出,由於耶穌規勸民眾、治癒患者
、教導百姓」;倘若, 上主把我們逼到牆角,
「我們就進不了天國」;如果,「 天主對我們
的事洗手不管」,我們就有禍了。
儘管司祭長受到子民敬重,但是,子民並不親近
他們;因為,子民對司祭長沒有信任感。
為此,司祭長試圖把耶穌逼到牆角,問祂:「祢
憑什麼權柄做這些事?」
換句話說,他們是在質疑耶穌:「祢既不是司祭
、也不是經師,更沒在我們的高等學府求學過,
祢只是一位無名小卒!」
耶穌明智地向他們提出另一個問題:「若翰的洗
禮是從天上來的?還是從人來的?」
聖史瑪竇描述了司祭長心中的推理過程,他們發
現兩個答案都不適合,所以,選擇洗手不管說:
「我們不知道」。
教宗指出,這就是「平庸之輩的態度、在信仰上
撒謊的人的態度」。
洗手不管的人不只是比拉多,還有這些說『我們
不知道』的司祭長。
他們不參與人們的歷史、不涉入問題、不努力行
善、不盡心竭力治癒許多有需要的人,以免弄髒
自己。
這段福音事跡展現出不冷不熱基督徒的兩種態度
: 一種態度是把 天主逼到牆角說:「禰若不為
我做這個,我就不再上教堂了」。
耶穌會怎麼回答呢?
祂會說:「那你自己看著辦!」
不冷不熱基督徒的另一種態度是洗手不管,如同
耶穌復活當天早上厄瑪烏的門徒那樣:婦女見到
上主後歡欣鼓舞,厄瑪烏的許多門徒卻不相信,
認為婦女「想像力太豐富」。
這也是一種洗手不管,猶如比拉多的同黨。
教宗說:「面對我們當代在文化、歷史和人類等
方面的大小挑戰,很多基督徒洗手不管。
我們常會聽到吝嗇的基督徒在乞討的人面前一毛
不拔,甚至說:『我不施捨,免得他們等會兒去
買醉』;這就是洗手不管。
把 天主逼到牆角以及洗手不管,這是兩種危險
的態度,等同於挑釁 天主。
試想一下,倘若, 上主把我們逼到牆角,會發
生什麼事?
我們將永遠進不了天國。
上主如果對我們洗手不管,又會如何?
我們成了不幸的可憐人」。
最後,教宗總結道,這是偽君子的兩種態度,他
們把百姓逼到牆角,因為百姓污穢不堪;他們對
眼前的事洗手不管,因為那是別人的私事。
教宗邀請眾人反省自己是否沾染這種態度?
如果,答案為「是」,我們就要改過自新,「為
即將來臨的 上主騰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