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第一次宣講 (丙年聖家節)
【福音:路二41~52】
祂的父母每年逾越節往耶路撒冷去;他到了十二歲時
,他們又照節日的慣例上去了。
過完了節日,他們回去的時候,孩童耶穌卻留在耶路
撒冷,祂的父母並未發覺。
他們只以為祂在同行的人中間,遂走了一天的路程;
以後,就在親戚和相識的人中尋找祂。
既找不著,便折回耶路撒冷找祂。
過了三天,纔在聖殿裡找到了祂;祂正坐在經師中,
聆聽他們、也詢問他們。
凡聽見祂的人,對祂的智慧和對答都驚奇不止。
他們一看見祂,便大為驚異;祂的母親就向祂說:「
孩子,為什麼祢這樣對待我們?看,祢的父親和我,
一直痛苦地找祢」。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
我必須在我 父親那裡嗎?」
但是,他們不明白祂對他們所說的話。
祂就同他們下去,來到納匝肋,屬他們管轄;祂的母
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
耶穌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 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
漸漸地增長。
【聖家節節日簡介】
「聖家節」,是教會勉勵基督徒家庭以耶穌、瑪利亞
和若瑟所組成的納匝肋聖家為榜樣與模範,抗拒一切
相反基督徒家庭價值觀念的外來威脅,制訂的慶節。
最早,於十九世紀,先在加拿大開始,後來,因教宗
良十三世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世界性的響應;但是,
一直到一九二零年的彌撒禮儀本出版,才真正成為教
會禮儀日曆中固定的節日,於耶穌聖誕八日慶期中的
主日慶祝。如果,耶穌聖誕節恰好是主日,則在十二
月三十日慶祝此節日。
【經文脈絡】
新約聖經中,聖家三口同時出現的場合,只有在耶穌
的童年故事中;因此,本主日的福音選自路二41~52
,內容是關於聖家三口到耶路撒冷朝聖的事件。
這是整本路加福音中耶穌第一次發言說話,也是人們
第一次對祂的說話做出回應;整段經文就是以耶穌的
言語以及其他人的回應為中心。
【關於朝聖的規定】
福音經文一開始提到,「耶穌的父母每年逾越節前往
耶路撒冷去(過節)」(41)。
其實,猶太法律只規定「男人必須」每年去耶路撒冷
朝聖;因此,耶穌的「雙親同時」去朝聖,顯出他們
對於法律特別的熱愛與忠誠。
根據猶太法律,男孩從十三歲開始才有到聖城朝聖的
義務;路加在這裡報導耶穌十二歲的時候就和父母親
一起去朝聖,大概也是強調這戶家庭特別重視猶太法
律的虔誠習慣。
【失落孩童耶穌】
當慶節結束、朝聖者各自返家的時候,孩童耶穌卻獨
自留在耶路撒冷;這個情況顯示耶穌和這座城市具有
特別的關係,使祂不顧家庭的約束和親情的關係。
耶穌的父母發覺這個情況之後,便折返耶路撒冷尋找
耶穌。
關於他們尋找小孩的過程,路加描述的非常精簡,只
是一筆帶過,顯示出他只專注於報導他所願意敘述的
事情,對其他個別的細節或資訊不感興趣。
【充滿智慧的孩童耶穌】
瑪利亞和若瑟「過了三天,才在聖殿裡找到耶穌;祂
正坐在經師中,聆聽他們、也詢問他們」(46)。
這樣的敘述凸顯了聖殿所發生的事情,耶穌坐在經師
中間,如同一位聆聽和詢問的學生;在場的人都驚訝
耶穌的智慧和對答。
這個描述回應了前面路二40所說的:「孩子漸漸長大
,而且強壯、充滿智慧」(多瑪斯偽福音還把這個事
件加以擴展:「所有的人都注意聽祂,並且驚訝,像
祂這樣的一位小孩子,解釋法律的重要部份和先知們
的話,竟然令群眾、長老和經師們啞口無言」。)
【瑪利亞的抱怨】
耶穌的母親語帶指責地向祂訴說,為了找尋祂,他們
忍受許多痛苦(48);這話顯示出他們的驚惶失措,
並沒有因為找到耶穌而喜樂。在這段經文和遭遇中,
完全看不出瑪利亞對於耶穌特殊的來源有任何的認識
與瞭解。
【耶穌的回應】
耶穌以兩個對應的問題(49)回應祂的母親:
第一個反問 : 「你們為什麼尋找我?」
顯示瑪利亞的顧慮毫無必要。
第二個問題 : 「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 父親那裡嗎
?」
這說明祂言行舉止的理由,而且,顯示祂的父母本來
應該瞭解這一切的。
耶穌的生活一直含有某種「必須」,耶穌強調祂必須
留在 父的家(聖殿)中,意思是,祂必須執行
天父給祂的使命。
無論如何,耶穌話中的「我的 父親」和瑪利亞問話
中的「祢的父親」是相對應的,清楚地表達出耶穌是
天主子,祂和 天主間的 父子關係遠比人間的親屬
關係更為重要。
耶穌的父母親不瞭解耶穌的話(50);因為祂的回答
非常不尋常。
【瑪利亞的態度】
耶穌關於自己 天主子的身分所說的話以及許多其他
的話,都是瑪利亞所不能瞭解的;但是,她卻把一切
默存於心。
福音作者把這一個註腳放在耶穌和他們回去以後,並
且服從他們的管教(51);路加並沒有具體地指出,
耶穌如何服從了父母的教導,這一點顯示
天主子降生成人以後,和一切人完全相同,都置身於
家庭規則之下。
耶穌在這個情況下不斷地成長,在 天主和人前的恩
愛上漸漸的增長(52)。
【綜合反省】
這段福音的中心是耶穌對滿懷憂心尋找祂的雙親所提
出的雙重問題,祂解釋自己「必須」留在耶路撒冷,
以及世上的家庭關係與祂做為 天父之子的關係是不
能相比的。
這是整部福音的核心主題,作者在以後的經文中,將
透過敘述耶穌的公開生活更詳細地表達這主題;因此
,在這段經文中,一些今日眼光看來不太合宜的言語
或行動,例如:瑪利亞的指責、耶穌嚴厲的回答以及
瑪利亞和若瑟的不瞭解,對福音作者而言,都不需要
多做處理。
由此可知,這段經文是採用歷史故事的形式,來表達
初期教會的宣講;今日的讀者透過這段經文瞭解,在
耶路撒冷被釘死的耶穌,從生命之初就忠信地以
天主子的身分執行祂的使命,不論祂的親戚或者民族
是否瞭解,祂都按著 天父的旨意生活。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