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與「失錢」的比喻
【福音:路十五 1 ~ 32】
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聽祂講道。
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
他們吃飯」。
耶穌遂對他們設了這個比喻說:「你們中間那個人有一百
隻羊,遺失了其中的一隻,卻不把這九十九隻丟在荒野,
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
待找著了,就喜歡地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來到家中,
請他的友好及鄰人來,給他們說:你們與我同樂罷!因為
,我那隻遺失了的羊又找到了。
我告訴你們:同樣,對於一位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歡
樂甚於對那九十九位無需悔改的義人」。
「或者,那位婦女有十個『達瑪』,若遺失了一個『達瑪
』,卻不點上燈,打掃房屋,細心尋找,直到找著呢?
待找著了,她就請女友及鄰人來說:你們與我同樂罷!
因為,我失去的那個『達瑪』又找到了。
我告訴你們:對於一位罪人悔改,在 天主的使者前也是
這樣歡樂」。11-32節省略
【經文脈絡】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記載三個基督徒都耳熟能詳的比喻:「
亡羊」(3 ~ 7)、「失錢」( 8 ~ 10)、「浪子回頭」(
11 ~ 32)。這三個比喻都有相同的主題:遺失和找到、迷
失和尋回、邀請大家一起歡樂。
前兩個比喻具有平行對稱的結構,第三個比喻在結構上和
思想發展上都比較獨特。
這個主日福音分長式和短式,長式包含路加福音第十五章
整章的內容;短式則只包含前兩個比喻( 1 ~ 10節)。
由於教會已將「浪子回頭的比喻」(11 ~ 32)安排在四旬
期第四主日誦讀;因此,我們這裡只針對前兩個比喻稍做
詮釋。
整段敘述分為三段 : 首先是、1 ~ 2對於當時情況的描述;
接著是、3 ~ 7「迷失的羊」的比喻;最後是、 8 ~ 10「失
錢」的比喻;兩個比喻的結尾都是耶穌自己提供的結論,
當然也是整個敘述的最高峰。
【耶穌親近罪人】
比喻的開始是對於當時情況的描述:「眾稅吏及罪人們都
來接近耶穌,為聽祂講道;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
:『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
由於法利塞人和經師一向排斥和罪人有任何關係;因此,
也批評耶穌和罪人來往的態度。
在這個情況下,耶穌必需為自己的態度和行動辯護;祂給
法利塞人和經師們講了這些比喻,藉以說明祂和罪人結交
往來是正確的。
【兩種對立的態度】
路加非常強烈地表達兩種對立的態度:「稅吏和罪人」開
放自己,前來聆聽耶穌講道;可是,「自以為虔誠的法利
塞人和經師們」卻批評耶穌的態度;這兩種對立的態度,
不僅是延續前一章已開始的主題(參閱:路十四13、21)
,更是整部路加福音基本的關心之一。
路加多次敘述「耶穌和罪人與稅吏交往,與他們同席用餐
」,這是表達 天主寬恕罪人的記號(參閱:路五27 ~ 32
,七34)。
【亡羊的比喻】
面對法利塞人以及經師們的批評,耶穌的第一個回應是向
他們講述「亡羊的比喻」。祂首先描述一個情境,並由此
提出一個問題:「你們中間有那個人有一百隻羊,遺失了
其中的一隻,卻不把這九十九隻丟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
的一隻,直到找著呢?」
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大多以遊牧為生,因此,當時的聽眾非
常熟悉這個問題所描述的情境。
牧人在曠野裡牧放羊群,難免會有羊脫離羊群迷失在曠野
中,這樣的羊面臨生命的威脅,這時,每一位牧人都會盡
力尋找這迷失的羊,「直到找到為止」。
找到迷失的羊時,牧人的喜樂是如此的強大,以致於不僅
「把所尋回的羊放在肩上」帶回來,並且必需邀請朋友和
鄰人一起來分享:「你們與我同樂罷!因為,我那隻遺失
了的羊又找到了」。
【失錢的比喻】
第二個比喻沒有任何前導性的引言,直接被加在第一個比
喻之後,其所描述的情況也是聽眾輕易能夠領悟的。
主角是一位貧窮的婦女,全部財產僅有十個價值不高的「
達瑪」;因此,每一分錢對她而言都十分珍貴,當她遺失
任何一個小錢時,自然費盡心力找尋。
比喻描述在她找到所遺失的「達瑪」時,和尋回亡羊的牧
人一樣,獲得極大的喜樂,必需和人分享;於是,她就請
女友及鄰人來說:你們與我同樂罷!因為,我失去的那一
個『達瑪』又找到了。
【比喻的結論】
耶穌以相當隆重的方式為這兩個比喻做出結論:「我告訴
你們……」,這些人重新找回失物,所得到的喜樂是一個
象徵,使當時的聽眾明白,一位罪人的悔改將給天庭帶來
極大的喜樂, 天主將和祂的使者們一起歡樂慶祝。
【綜合反省】
透過這兩個產生於日常生活經驗的比喻,耶穌引導當時的
每一位聽眾正確瞭解祂和罪人來往的態度,使他們不再消
極地輕視判斷耶穌,能積極地領悟耶穌的行動是
天主愛的表現。
路加非常巧妙地處理了他手中的材料,特別強調人們因找
尋所遺失的東西而有的喜樂及和朋友們共同分享的歡樂。
這兩個比喻非常具有耶穌宣講的特色;路加透過這個故事
,不僅教導初期教會的以及今日的讀者明白耶穌為什麼特
別親近罪人,並且更鼓勵所有的基督徒學習耶穌滿懷愛心
地走近罪人,在教會中不要自我中心地輕視任何人,且必
需和 天主一起為了罪人的悔改歡樂。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