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督信徒的寬恕


有人向孔子請教:「用恩德來報答怨恨,這種做法怎麼樣?」


孔子回答:「那麼,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孔子的回答,完全合乎情義;從倫理觀點說來,實在無可非議。


在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的彌撒福音裏,聖伯多祿宗徒問耶穌要多少次寬恕他的弟兄


,七次夠嗎?耶穌回答他,不是七次,是七十個七次。


接著,耶穌講了一個比喻,把天國比做一位主人,把他的門徒們比做天國裏的僕人;在主人


面前,他們都是債務人。不論他們欠主人多少債務,主人總會慷慨、大量地寬恕他們;如果


,主人豁免了他們的債務,他們卻不肯饒恕像他們一樣是僕人的弟兄,那麼,主人必要極嚴


厲地懲辦他們了。


講完了比喻,耶穌結論說:


「如果,你們不從內心寬恕你們的弟兄姊妹,我在天之父也將同樣對待你們。」


毫無疑問,耶穌教導他的門徒要彼此友愛、互相寬恕,並不純粹是從倫理上著想,更是出於


信仰上的要求。


本主日彌撒的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18章第21到35節;它這樣記載:


那時,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如果,有弟兄姊妹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


次呢?直到七次嗎?」


耶穌回答說:「我不對你說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所以,天國好比一位君王,要同


他的僕人算賬;開始算賬時,就有欠他一萬元寶的人被帶到他面前,因他無力償還,


主人就下令要把他和他的妻子、兒女連同所有財產都變賣來抵債。


那僕人下跪懇求說:『請寬容我吧!我一定如數還清。』


那僕人的主人動了慈心,就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務。


這僕人剛出門口,遇上了一位欠他一百銀幣的同伴,就把他揪住,扼住他的喉嚨說:


『還你所欠的債!』


這個同伴下跪懇求說:『請寬容我吧!我一定還給你。』


但是,他不同意,而且,把他關在監獄,要等他還清債務為止。


同伴們目睹此事的經過,非常氣憤,就去把所發生的一切報告了主人。


主人把那僕人叫來說:『你這可惡的僕人!你懇求了我,我就免除了你的全部債務,


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


主人大怒,把他交給刑役,直到他還清所欠的債務為止。


如果,你們不從內心寬恕你們的弟兄姊妹,我在天之父也必將同樣對待你們。」  


寬恕弟兄的道理,在舊約中已經有了;在本主日彌撒的讀經一中,德訓篇的作者闡明「忿恨」


和「生氣」的可憎時說:「如果,對他人懷恨在心,怎能求   上主治療呢?對自己的同胞毫無


憐憫,怎能為自己的罪過求寬恕呢?他既是血肉之人,竟然懷恨不休,卻求


天主赦罪,誰會赦免他的罪呢?」


今天讀經一取自德訓篇第27章第33節到第28章第9節;它這樣記載:


忿恨與狂怒,二者都是可憎惡的,罪人卻兼而有之。報仇的人,必要遭到  上主的報復


,  上主必要保留他的罪。你要寬恕你近人的過錯;這樣,你祈禱時,你的罪也會得到


赦免。如果,對他人懷恨在心,怎能求  上主治療呢?對自己的同胞毫無憐憫,怎能為


自己的罪過求寬恕呢?他既是血肉之人,竟然懷恨不休,卻求  天主赦罪,誰會赦免他


的罪呢?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雖然不講寬恕弟兄的道理,卻觸到了這道理在我們基督信仰上的根基


。這篇讀經取自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第十四章第七到九節;在這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稱


耶穌為「生者死者的主」。我們人或生或死都屬於耶穌,將來都同樣要受耶穌的審判,那麼,


我們怎麼還有心思去判斷別人,不寬恕我們的弟兄呢?


今天讀經二這樣說:


弟兄們:我們中沒有人是為自己活,也沒有人是為自己死;我們活,是為主而活;


我們死,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活也好、死也好,都屬於主。


基督之所以死而復活,正是為了做生者和死者之主。


總之,在教會團體內,每一個人都要寬恕別人,不可判斷別人。別人可能真的有錯,也可能


這不過是他與你的看法有差別。在教會內,一定程度的分歧是可以容許的;我這樣恭敬


天主,你那樣恭敬    天主;我沒有權利固執我的主張來強求你的迎合。我和你都要在


天主面前聽    天主的審判,我們那敢輕易判斷別人呢?


本主日彌撒中的答唱詠這樣詠唱    天主的仁慈說:


【答】:  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不輕易發怒。( 詠一0三 8 )


   領:我的心靈,請歌頌  上主;我的五內,請讚美他的聖名。


我的心靈,請歌頌  上主,不要忘記他的一切恩寵。


【答】:  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不輕易發怒。


 領:他赦免你所有的罪行,治愈你的各種疾病;


他救你脫離死亡,給你戴上仁愛和慈悲的冠冕。


【答】:   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不輕易發怒。


 領:  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不輕易發怒。


他沒有按我們的罪惡對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過犯報復我們。


【答】:   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不輕易發怒。


 領:就如天離地有多麼高,他的慈愛對敬畏他的人也多麼深厚;


又如東方離西方有多麼遠,他使罪過離開我們也多麼遠。( 詠一0三 1-4, 8, 10-12 )


主內的兄弟姐妹們,在社會活動上和跟人來往,我們中國人十分著重【報】這個字;【報】


有【報答】和【報復】的雙重意義。所謂【感恩報德】和【報仇雪恨】都是【報】所激發的


作用。孔子代表儒家,不主張【報仇】,他提出的標語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從倫理觀點看來,這確實是無可非議的。


儒家的倫理固然可觀,究竟仍是世俗的見解。我們基督信徒的處世之道基於信仰,並不在乎


恩怨的計較;用一個字來表達,更好說是【愛】,不是【報】。雖然如此,我們基督信徒的


所謂【愛】,也包含著【報】的意義;這是本主日彌撒福音帶給我們的啟示。


有人不會說話,自以為見識超性,這樣講道說:外教人實在一無可愛;我們西洋人老遠趕來


救他們的靈魂,這完全是為了愛    天主。老實說,我沒有聽見過這樣的道理,但是,我讀過


一本書,是一個比利時傳教士用法語寫的,書上的確有這樣的話。當時,我讀了,心裡極有


反感,我想,這樣的人怎麼能叫他到我們中國來傳教,不如讓他回本國去享清福好了。


耶穌可不是這樣傳教的;他說,    天主是仁慈的,他先愛了我們,我們也要同樣愛我們的弟


兄,要在我們弟兄的身上報答    天主對我們的憐憫、對我們的愛。所以,他警告我們說:


「如果,你們不從內心寬恕你們的弟兄姊妹,我在天之父也將同樣對待你們。」


我們基督信徒的所謂【愛】,也包含著【報】的意義;它是超性的,但也合乎人情,是我們


中國人可以接受的。    基督,我們讚美你;亞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