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二十七 33~二十八 9 ;詠一0三【一0二】1 ~ 4,9 ~ 12;羅十四 7 ~ 9;瑪十八21 ~ 35
各位兄弟姐妹 :
上個主日的聖經章節告訴我們, 天主賜給我們的救恩,不是靠我們個人的修行掙來的,
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獲得救恩;因此,主耶穌命令我們該彼此相愛,這包括彼此關心、擔待
、勸勉和鼓勵;凡願意獲得救恩的人必須活出基督的這項命令。因此,身爲基督徒的我們是生
活在一個救恩的共同體內,彼此相愛就是這個共同體的使命和精神。
今天的讀經一取自《德訓篇》,這部經書作者的孫子耶穌本息拉把這部經書從希伯來文譯成了
希臘文,他把他的一生投入聖經的研讀,也把對聖經的深刻瞭解心得編撰起來,好使那些熱愛
天主聖言的人們能從中獲益。這部息拉的經書寫作計畫的方向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在最後數
章內呈現出對聖祖們的描繪,可以算是這部經書的主要部份。在教會的成員當中,《德訓篇》
被認爲是靈修指導的寶貴源泉;在教會傳統裏,這部經書也被稱爲【教會的書】。
息辣提到生氣是可憎惡的;身爲曾被開導的以色列子民,不應當讓它存在於他們當中;息拉要
讀者們明白,他們所處的世界有那麽寬大,不應有人與人之間的怨恨和爭鬥。身爲盟約的子民
,他們的世界超越任何現世的界限或限制;因此,他們對他人的胸懷應當是無限寬廣的,猶如
天主一般。
對那些受到傷害後却以憐憫和寬恕來回應的人,他將得到許多益處;這些益處包括了:祈禱必
被俯允、罪過會得到赦免以及從主那裏得到痊愈。
天主的本性就是原諒罪過,審判時十分寬仁;那些盟約子民必須以他們希望從
天主那裏得到的待遇,去對待他們的兄弟姐妹們。
今天的讀經二取自《羅馬書》;保祿宗徒告訴我們,基督的死亡和復活不只是他的個人經驗;
他經驗這一切,是爲全人類的得救。基督是每一個人的主;我們的塵世生命,甚至,我們死亡
的過程都一一屬於基督;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這永遠是一個事實。
今天福音的章節是有關伯多祿詢問主耶穌寬恕弟兄的次數;初期教會在面對內部的矛盾時,所
採用的是當時的標準,也就是應當寬恕對方三次;當人們得罪你三次以後,你就再也沒有義務
去寬恕他。伯多祿在當時的表現是超出當時的標準一倍多的慷慨;他向主耶穌建議,團體成員
或許應當彼此寬恕七次。他的建議可以算是額外地大方,然而,伯多祿也瞭解他自己所說的。
當主耶穌說寬恕七次仍舊不够,應當是七十個七次時,當時,一定給衆人帶來很大的震驚。
換句話說,寬恕團體中的成員的次數應該是無限量的;對一位基督徒來說,寬恕必須是
無限次的。
主耶穌以一位不寬恕他人的僕人的比喻來爲他的這個基本教導做例;一位僕人積欠國王一筆龐
大的債務,他向國王請求寬免他的債務;國王就立即寬免了他所欠的龐大債務。
這寬恕的動機是悲憫。
可是,這位僕人却完全不願接受欠他一筆小錢的另外一位僕人的請求;另一位僕人所欠下的只
是一小筆錢,只要給予他足够的時間,他一定有辦法歸還這筆款項的。但是,那位僕人却沒有
展現出一絲一毫的憐憫之心,反而把欠債的另一位僕人告上法庭,導致他被關到監獄裏去。
當國王知道這位僕人的所做所爲之後感到十分生氣;國王立刻撤銷了他先前仁慈悲憫的决定,
把那第一位僕人送進監獄,讓他吃盡苦頭,直到他把所有的債務還清爲止。
我們偉大的導師耶穌基督很清楚地教導我們,如果,我們想要得到 天主的憐憫,那麽,我們
必須先要憐憫他人。如果,我們要求他人接受正義的審判,那麽,我們就要準備自己從
天主那裏接受正義的審判。我們所面對的福音喜訊是: 天主是仁愛、悲憫的 天主,他隨時
願意無數次地寬恕我們的罪過;但是,爲我們這些蒙受了 天主無數次寬恕恩寵的人們,我們
也有相應的責任,我們必須願意寬恕他人,如同 天主寬恕了我們一樣。
在今天三篇經文的光照下,我們做出以下三點反省:
(一) 寬恕是基督徒的重要標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在一名死去的孩童的衣服裏找到了這篇禱
詞:『主啊,請不要只記得那些心存善意的人們,也要記得那些心存惡意的人們;但是,不要
記得他們給我們帶來的痛苦,而是記得這些痛苦幫助我們所結出的善果:我們的友誼、我們對
彼此的忠誠、我們的慷慨、從這些艱難和痛苦中所孕育出的寬宏大量。當迫害我們的人們到你
的台前受審時,讓我們結出的這些善果成爲他們的寬恕』。
這篇禱詞是在一個人間地獄裏寫出來的,是在那個寬恕幾乎成爲不可能的背景下孕育出來的。
今天,主耶穌仍然要求我們擁有寬恕的美德,做爲他的門徒的標記。
(二) 寬恕的真正意義
寬恕,不只是出於感受、或是爲了屈就、或是爲了正義;寬恕,更不是一個交換條件,比如
『如果,你道歉(改過),我就會寬恕你』。
寬恕,是一個决定;這個决定是第一步,接下來要發生什麽事就取决於他個人。
寬恕,不是因爲他人有理由取得我們的憐憫;即便他人故意傷害我們,我們仍然要寬恕。如果
,我們耿耿於懷,抱著傷痛不能釋懷,這種憤恨將會毀了我們自己。
寬恕,是發自內心,而不是勉强的;寬恕,是無條件地接納他人。
寬恕,是一種冒險,令自己處於容易受傷的位置。
寬恕,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只是寬恕他人,也能寬恕自己的一些小過失。
總之,寬恕就是選擇去愛,就是勇於承受傷痛、面對問題、接納他人以及向前邁進。
(三) 寬恕的能力是神聖的,它來自 天主
犯錯,是人的本性;寬恕,是神聖的行爲;我們必須學習這神聖的寬恕精神。
儘管,寬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我們本性上做不到的事,藉著 天主的恩寵是可能辦到
的。我們往往認爲很容易去愛整個世界,但是,就是不能寬恕住在我們身邊的近人;如果,我
們不能寬恕近人,最終,我們也會失去真正愛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