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中的修會 (路十 38~42)
張春申神父 著
今天,這段有關耶穌在瑪爾大和瑪利亞家中接受款待的
福音,原意是說, 天主的聖言是唯一的需要,正如「
人生活,不只靠餅,也靠 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
所表達的;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靜聽祂講話,耶穌讚許
她選擇了更好的一份。
瑪爾大為款待耶穌,忙碌不已,反而受到耶穌的規勸,
不要操心過甚。
不過,這段聖經,在後代教會的註解中,有些靈修作家
卻用來討論兩種修會生活:即默觀與傳教;瑪利亞象徵
默觀、瑪爾大象徵傳教。
不論過去與現今,修會不只在行動方面,而且更在生活
方式上面特殊地表達教會的性質;我們為了認識教會,
稍來探討一下修會。
在教會歷史中,修會,是在第三世紀,才漸漸地萌芽與
定型。修會生活從荒野中的獨修至集居的群修,從默觀
的隱修修會至傳教的國際修會,明顯地,在時代演變中
有極大的發展。
不過,基本上,修會生活可說淵源於耶穌基督;這並非
意味著耶穌自己已經指定修會制度,是說由於耶穌自己
的生活方式以及祂要求跟隨祂的宗徒要「為了我,為了
福音,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姐妹、或母親、或父親
、或兒女、或田地……」;因此說,是淵源於基督。
在後代教會中,有人因著 天主聖神的靈感,切願繼承
耶穌和宗徒的團體生活,為了天國,捨棄一切;於是,
建立許許多多的修會。
漸漸地,在修會生活發展歷史中,耶穌與宗徒的生活方
式歸結為貧窮、貞潔與服從的三大幅度,並且矢發三願
,終生徹底奉獻。
不過,有關這樣的修會三願生活,我們必需澄清一些基
本概念,否則,極易將修會會士與 天主子民,將修會
與教會對立起來。
首先,當耶穌在宣講天國來臨時,祂要求接受天國的人
、或者整個教會,都要有福音性的貧窮、貞潔、服從。
祂不是向大眾說過嗎?「你們中不論是誰,如不捨棄他
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門徒」。
門徒,指的是一切相信祂的人。
祂還說 : 「有些閹人,卻是為了天國自閹的」;又曾說
: 「願禰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同在天上」。
不過,福音性的貧窮、貞潔與服從,必需按照教會中不
同的身分去實踐;有人在家庭生活中、有人在獨身生活
中;有人在富裕中、有人在小康中;總之,接受福音的
人,都應當實踐貧窮、貞潔與服從。
至於後代的修會,便是根據自己的會規,團體性地實行
修會三願,以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來實踐福音的要求。
因此,基本上,教會中所有基督信徒都以福音為生活的
準則,大家都有成聖的責任,只是各人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修會會士並不在靈修生活上高人一等。
另一方面,由於三願,修會的生活方式能有形可見地為
福音做證;會士個人沒有私產,過獨身生活,並且聽從
團體長上的命令,如此表現出為了天國捨棄一切的精神
,修會便如此在教會中為天國的來臨做證。
會士之所以如此生活,為了表明只有 天主和 天主的
國是唯一的需要,其他都是相對的、可以捨棄的。
當然,也由於三願,修士、修女多了一份自由,不受財
帛、家室與自我的牽掛,自由地為天國生活、行動。
這一切都說明,修會,並非遠離教會;相反地,她是在
教會中,並為了教會存在。
由於有人視今天福音中的二位姐妹為默觀修會與傳教修
會的表徵,引發我們為了認識教會,便介紹、說明修會
生活。
修會,雖有默觀與傳教之分;不過,任何會士都應當在
傳教中不忘默觀,在默觀中也要為傳教祈禱;瑪爾大和
瑪利亞所代表的兩種生活是不應分開的。
反省與行動:
我是否從聖言中汲取善度福音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我如何看待教會中宣發三願的修會生活?
我體認到自己蒙受成聖的召喚嗎?以我的生活方式如何
能夠達成?
禱文:
請為 天主子民祈禱
主耶穌對瑪爾大說, 上主聖言是唯一的需要;祈求仁
慈的 上主恩賜基督徒能體認主耶穌邀請我們成聖的召
喚,並常聆聽 上主聖言,使生活得以更新和聖化,願
意為天國捨棄一切,傳揚福音,服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