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我的近人?
申三十 10 ~ 14;哥一 15 ~ 20;路十 25 ~ 37
默想:
今天的福音提到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這是路加福音
所獨有的故事;路加想藉著這比喻讓我們注意法學士問
的一個問題:「誰是我的近人?」
畢竟,這比喻是由此問題引起的。
過去,有人認為,比喻的人物皆有所代表,如 : 慈善的
撒瑪黎雅人代表耶穌、傷者代表罪人、司祭與肋未人代
表猶太當權者、客棧代表教會、店主代表保祿宗徒。
這種解釋不但牽強,而且支離破碎,使人難以把握比喻
的訊息。
故事很簡單,有人在路上被人打傷了;這在當時是一件
相當普遍的事。
這人既由耶路撒冷下來,極可能是一位猶太朝聖客。
朝聖的人在路上時常遇到強盜,這些強盜很多都是撒瑪
黎雅人;因為,撒瑪黎雅人很討厭人到耶路撒冷朝聖,
他們與猶太人對應在何處朝拜 天主爭論不休;歷史上
,他們亦與猶太人不和,而且發生戰爭。
這班強盜打傷了他,洗劫後,把他丟在路邊。
有三個人經過現場 :
第一位是司祭;很可能,大家心裏立即想到,身為司祭
,即如今天的神父,應是好心腸的,為什麼會見死不救?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看,這司祭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在聖殿服務的,必需遵守聖潔的法律,所有不潔之人,
不可以在聖殿服務,直至完全潔淨自己為止。
再者,在聖殿服務,是輪班的;相傳,那時,耶路撒冷
及附近的司祭有兩萬人之多,大概要等很久才輪到自己
值班。
那位司祭很害怕碰到這傷者,倘若,這傷者後來死去,
自己就成為不潔的人,要用七天去潔淨自己,很可能,
因此錯過了在聖殿服務的機會了。
為他來說,為主在聖殿服務是一件神聖的工作,比救人
更重要;可能經過一番掙紮後,最後,他理性地決定,
選擇不救人。
第二位路經的是一位肋未人;所有司祭都是來自肋未這
一支派,他的理由大概一樣,因為,他也在聖殿服務,
不想碰到死人,失去在聖殿服務的機會。
此外,可能,這人很謹慎,想到路上不甚太平,他擔心
這可能是一個陷阱;假使,他停下來,埋伏的賊黨便會
一擁而上。
在這種危險地帶,根本自身難保,何況救人?
所以,經過一番理性分析後,他也沒有對傷者施以援手
,便急匆匆地走了。
第三位路過的是一位撒瑪黎雅人;如果,是一位猶太的
聽眾,一聽到撒瑪黎雅人出現,心裏一定會想到,這位
傷者真是禍不單行;已經受傷了,又沒有錢,更遇上一
位敵人,不知這位撒瑪黎雅人會不會走過去踢他兩腳後
再走?
結果,卻完全出乎意料之外;那人動了憐憫的心,沒有
用理性去分析是否應該幫助眼前受傷的敵人、幫了以後
怎樣向同族人交代?
有時,我們太理性了,沒有碰到自己的心,理性往往是
冷冰冰的,不像憐憫的心那麼容易察覺別人的需要;很
多時候,憐憫心都是善行的好指導。
讓我們回到法學士最初的問題:「誰是我的近人?」
為一位猶太人,近人,是指與他們同信仰、同種族的猶
太人,其它一切都是不潔淨的外邦人。
聖經上所謂的愛近人如愛自己,為猶太人來說,是愛自
己同種族的人如同愛自己一樣。
在比喻裏,耶穌打破了這個界限;近人,是我愛的對象
,不拘限於同信仰和同種族的人,是泛指一切有需要的
人。
注意耶穌問法學士的問題:「你認為,三個人當中,誰
是那位遇到強盜者的近人?」
再比較法學士原先的問題:「誰是我的近人?」
我們會發覺,耶穌不但要求基督徒無分種族與宗教,幫
助一切有急需的人,而且更進一步,主動地使自己成為
別人的近人。
耶穌的問題其實是一份邀請,帶領法學士更上一層樓;
可惜,法學士理性地知道答案,卻未能觸動憐憫心,他
的回答:「是憐憫他的那個人」,正反映出他仍然未能
擺脫種族的仇恨,不屑稱呼那撒瑪黎雅人,也未能明白
耶穌問題中的邀請。
不過,耶穌還不灰心,仍充滿希望地鼓勵說:「你也照
樣去做吧!」。
願我們明白耶穌的苦心,不光是理性地瞭解,更以憐憫
心付諸實行,使自己成為別人的近人。
作者 吳智勳神父
反省與實踐:
理性的分析與幫助有急需的人,我覺得何者較為重要?
理性不能成為善行的好指導嗎?
理性不能幫助我更容易察覺別人的需要嗎?
無法明白耶穌問題中的邀請,法學士的難處在那裏?
我能明白耶穌的苦心嗎?
耶穌邀請我們成為別人的近人;我是否會遇到如法學士
、司祭或肋未人無法突破的瓶頸?還是有其他的難處?
祈求憐憫人的 上主,帶領我們勇於實踐愛德。
信友禱文:
請為有急需的人們祈禱
親愛的 天主,禰總是看顧我們,即時回應我們的懇求
;求禰使我們能以憐憫心來指導我們每日的善行,時常
察覺到別人的需要,主動熱切地幫助有急需的人。
請為各級政府首長祈禱
祈求 上主以永恆的真理與法則來引導各級政府首長,
使各項施政的方針與推行都能符合 天主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