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和耶穌對人類的無限關愛
( 丙年常年期第十主日 )
列上十七 17 ~ 24;迦一 11 ~ 19;路七 11 ~ 17
本主日的福音特別明顯地給我們展示出耶穌的良善和
祂的威能。
有一次,耶穌前往加里肋亞的一座名叫納因的城裏去
;正當祂走近城門時,遇到了一群出殯的人,他們正
抬著一位死去的少年送往墳地去;他是一位寡母的獨
生子。
那真是一幕悲慘的情景!
耶穌立即動了深刻憐憫之心;福音的原文裏,路加用
了一個動詞,其根源意義是【心腸】,我們能翻譯成
【動了心腸】。
同樣的動詞也出現在福音的其他部份,例如 : 路十33
善良的撒瑪黎雅人;瑪十四14、谷六34增餅的奇蹟;
谷一41癩病人的痊癒;路一78匝加利亞的讚主曲;並
且也表示, 天主和耶穌對人類的無限關愛之心。
這便是耶穌的一貫作風:對在痛苦中的人,祂充滿著
憐憫之心。
這應該給我們一種莫大的慰藉,當我們憂愁、苦悶時
,我們應該認出耶穌以其同情之心就在我們身旁。
耶穌的這種同情心,便是從祂與婦人的談話中表露了
出來:「你不要哭了!」
顯然地,祂的這句話宣告祂的干預;因為,耶穌的同
情心,從來不只是停留在話語上,常常是付諸行動。
然後,耶穌的威能便顯示了出來;祂使出殯的行列停
下,並走近棺材、按住了它,並且說:「青年人,我
對你說:起來吧!」
耶穌的干預非常有效,得到的結果是青年人復活了;
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
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
這裏除了耶穌的同情心和威能之外,我們還能注意到
祂的細膩之處。
最後,眾人對這種干預都感到驚訝,並且光榮
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
天主眷顧了祂自己的百姓」。
今天的禮儀還建議我們,在耶穌所行的這個奇蹟與第
一篇讀經敘述的厄里亞所行的相似的奇蹟之間做個比
較。
厄里亞先知向一位寡婦請求做客;這位寡婦也表示非
常歡迎他。
寡婦有一位患病的兒子,現在好像死了;因為,停止
了呼吸。
這位寡婦對這件事感到非常困擾,並自問這個死亡有
何意義 ﹖
她便向先知說:「 天主的人,我與你有什麼關係 ﹖
你到我這裏來,竟叫 上主記起我的罪惡,殺死了我
的兒子!」
婦人以為,厄里亞的出現對她有害。
但是,厄里亞先知向她說:「把你的兒子交給我!」
然後,把孩子抱到樓上,並把他放在床上,就懇切地
呼求 天主說:「 上主、我的 天主!我寄居在這
寡婦家中,難道,祢也忍心加害於她,殺死她的兒子
嗎?」
厄里亞三次伏在孩子身上,並又呼求 上主說:「
上主、我的 天主,求祢使這孩子的靈魂再回到他身
上」。
上主俯允了厄里亞的呼求,孩子的靈魂便回到了他的
身體內,他就又活了過來。
厄里亞便把孩子交給了他的母親。
假如,我們把這兩個篇幅所敘述的,一個是在讀經一
裏、另一個是福音中的兩相比較,那麼,我們立刻就
會發現其基本上的相似:兩者都是關於奉還給孩子或
少年人的生命。
但是,我們也發現,兩者有相當明顯的區別。
耶穌靠近棺材,把它按住,並命令少年人站起來。
耶穌對奇蹟絲毫沒有表示出猶豫,並且也沒有向
天主呼求;祂肯定能支配祂的權能,當然,是和
天父聯合在一起。
可是,厄里亞卻並不如此地自信;他開始懇切地祈求
上主;然後,他做出一種能幫助他復活孩子的舉動:
他三次俯伏在孩子身上,企圖暖熱他的身體,使靈魂
返回到孩子身上;並再次呼求 上主。
這個使我們明瞭耶穌與厄里亞先知之間的區別。
厄里亞先知之所以能行奇事,是因為他呼求
天主;他並不表示自己意識到會行奇蹟。
耶穌卻不然;祂是 天主子,祂表示意識到了自己的
權能,祂不向 天主呼求,只是命令少年人站起來;
這項舉動表示,耶穌知道,祂能和 天父一起來支配
這個 神能,並不需要祈求或懇切地向 上主哀求。
第二篇讀經和孩子的復活或少年人復活的主題沒有任
何關係;雖然如此,基本上也有關聯,這是由於保祿
對耶穌的權能與良善的信念。
保祿在論及他的皈依時,他認為,這是復活了的基督
所表示出的超凡良善和極度權能;他強調,他的皈依
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簡直不能夠相信一位如此敵對
基督教會的猶太人,竟然他自己也變成了一位基督徒
。那時,為維護教父們的傳統,他是一位激烈分子;
在當時的猶太人中間,他確實脫穎而出;但是,他卻
皈依了基督,徹底改變了他的作風。
保祿的這個皈依是來自 天主,在母胎中,
天主便選擇了他,並以聖寵召叫了他;但是,這一切
都是借由耶穌在大馬士革給他的顯現中實現了。
保祿宗徒還強調說,他的福音並不是來自一個人,他
所接受的是耶穌基督啟示給他的;如此,他的福音便
有了價值,能夠向人要求全部信德,毫無任何保留之
處。
讓我們祈求 上主,求祂在祂的權能與良善之中堅固
我們的信德,這在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情況中都是至關
重要的;即便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
上主會幫助我們克服障礙,並使我們在信德中前進,
並借著信德,也在望德與愛德上前進。
耶穌是那麼慈悲、那麼威能,祂竟然受我們支配,為
的是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更豐沛。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