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過著得救了的生活嗎?
主內的兄弟、姐妹:
耶穌,是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默西亞;祂來,是為使
世界回復到 天主在起初看了覺得樣樣都很好的境況。
上個主日的禮儀,讀經場景讓我們認清了耶穌的這項救
恩使命;這個主日,教會要我們繼續留在這個禮儀的場
景中,並在世界原本美好的觀點下汲取福音的訊息。
耶穌在十城區治好了聾啞人之後(谷七31 ~ 37),仍然
往返加里肋亞海岸一帶宣講天國的福音,以權威教導人
,又行了增餅、驅魔和治病的奇蹟。
耶穌自然看出人們對祂產生好奇心:有人擁戴祂,想要
立祂為王;有人拒絕祂,不再與祂往來;有人排斥祂,
甚至,圖謀殺害祂。
現在,耶穌和門徒們又北上回到斐理伯的凱撒勒雅(谷
八27);耶穌在那裏有感而發,也可以說是觸景生情,
因而詢問祂的門徒:人們怎樣看祂?
門徒們又怎樣看祂?
人們說:耶穌是「洗者若翰、厄里亞或先知中的一位」
;門徒們稱耶穌為「默西亞」。
其實,人們或門徒們對耶穌的認識都有所不足;耶穌的
詢問本身和祂自己給予的答案才是重點。
耶穌的詢問,牽涉到祂的來源和使命;耶穌以什麽身分
來?耶穌將要做些什麽?
同時,耶穌的詢問也關聯到我們個人對祂的信仰;我們
是跟隨耶穌呢?還是跟隨關於耶穌的公眾輿論,包括普
通群眾、神哲學家、信徒們對耶穌的見解?
為什麽,耶穌要在此時、此地發出詢問,並且自己做出
解釋呢?
時間,是《馬爾谷福音》敘述結構的安排;聖史馬爾谷
從一開始就表明了,按照希臘原文的順序,這是耶穌 (
Iēsou)、基督 ( Christou)、 天主子 ( Huiou Theou)的
福音(谷一 1)。
現在正是《馬爾谷福音》的中央,講解耶穌是基督、默
西亞的時候到了(谷八29);之後,聖史馬爾谷還要為
耶穌做證:「這人真是 天主子!」(谷十五39)
地點,可能就是觸景生情;因為,斐理伯的凱撒勒雅是
一個很特別的地理位置,我們只需翻查以色列的地圖,
就會發現,原來,這裏正是約但河的源頭所在地。
耶穌在約但河受洗後,一直都在約但和沿岸附近履行祂
的使命。
約但河的源頭生機蓬勃;但是,約但河的盡頭卻是死海
,萬物不生。處在約但河的源頭,不禁會讓人聯想到約
但河的盡頭;耶穌因此觸景生情,向祂的門徒們講解祂
的默西亞身分是「人子」,祂的使命末端是「必需受許
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且要被殺害」。
但是,這末端並非最終的結局,祂「三天以後必要復活
」(谷八31),獲享身為「人子」的完全尊榮,也就是
「乘著天上的雲彩而來,走向 天主,並在 天主面前
領受永遠的王權,萬古不滅的國度」(參閱:達七13 ~
14)。
約但河盡頭的死海雖然萬物不生,可是,死海本身卻內
含豐富的天然微解礦物質,有特殊治療和美容的效果;
它並不是悲觀的景象,是透過死亡獲得生命的景象。
耶穌很明確地說了, 天主的旨意是,要祂藉著苦難和
死亡使世界獲得生命。
伯多祿很不認同耶穌的話;他雖稱耶穌為默西亞,但是
,他對「默西亞、基督」的理解卻還停留在現世權勢的
層面。
現世權勢,只叫別人死,絕不能自己死;只叫別人苦,
絕不能苦自己。
耶穌當著門徒們的面,斥責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
後面去!」(谷八33)
「撒殫」,這個希伯來文字的本意並不是魔鬼,是對立
者。耶穌斥責伯多祿,叫他不要與 天主的旨意對立、
不要擋在耶穌前面;反而,該走在耶穌後面,跟隨耶穌
承行 天主的旨意。
耶穌加以解釋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捨棄自己,揹
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谷八34)。
「跟隨」這一個行動,清楚表明師傅與門徒之間的正確
關係;耶穌說過:「沒有門徒勝過師傅的;門徒能如他
的師傅一樣也就夠了」(瑪十24)。
耶穌說的「師傅」,指的並不是某一位師傅,就是祂自
己:「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瑪廿三10)
做門徒的要跟著師傅走,不是走在師傅前頭;做門徒的
要遵行師傅的指導,不是反抗師傅的意願。
耶穌師傅默西亞是「道路、真理、生命」(若十四 6),
所有為祂和福音的緣故「失去性命的,必定救得性命」
(谷八35)。
「失去性命的,必定救得性命」,這是基督信仰舍與得
的因果觀:「因信成義」(羅五 1);「義人因信德而
生活」(羅一17)。
信德,是舍,捨棄自己;成義,是得,得享 天主。
這種基督信仰舍與得的因果關係,是實際的行動,實在
並沒有先後之分;不是先舍、後得,是在舍中得。
因此,得救的人就必需過著得救了的生活;用雅各伯宗
徒的話說,這種生活就是:「在 天主父前,看顧患難
中的孤兒和寡婦」(雅一27),實際地「供給他們身體
所需要的食物和衣服」(雅二16)。
用保祿宗徒的話說,這種生活就是:「因信德而工作、
因愛德而勞苦」(得前一 3),「恒心行善」(羅二 7
;格後九 8),「在主的工程上時常發憤勉力」(格前
十五58),「以愛德彼此服事,隨聖神的引導行事,絕
不去滿足本性的私慾」(迦五13,16)。
總的來說,人若真真實實地活出得救了的生命,那麽,
他就可以肯定地說,確確實實地擁有了生命;這是信德
的保證!
關於耶穌的默西亞身分,《依撒意亞先知書》提供我們
更仔細的解說。耶穌這位默西亞願意受教,意志堅決地
承行 天主的旨意。
雖然,必需歷盡苦難、遭受侮辱和被人誣告;但是,祂
完全信賴 天主的忠信,祂以信德行為展示出自己顯赫
的高貴和尊嚴。
苦難和暴力雖能擊潰祂的身體,使祂肌無完膚;但是,
對祂的心靈卻絲毫無損,祂仍保持平靜安詳,「扳著臉
,像一塊燧石」(依五十 7)。
因著這位默西亞完美地活出得救了的生命,祂也成了賜
予人得救生命的泉源;因著這位默西亞對 天主完整的
信德,祂也成了賜予人信德的恩寵。
祂原是 天主的聖者,又為我們成了 天主的聖者,使
我們人人都能因信祂而成義;阿們。
~張德福神父~ 摘自 梵蒂岡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