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的默西亞」擁抱著十字架
依五十 5~9;雅二 14~18;谷八 27~35
「 小德蘭福傳之友 」指導神師曾慶導神父讀經反省
在今天的福音裏,主耶穌揀選了一個非常有象徵
意義的地方,向祂的門徒提出一個有關身分認知
的重要問題:「人們說我是誰?」
斐理伯的凱撒勒雅離加里肋亞北邊約廿多公里,
住的大部份是外邦人,這城市曾為了討好羅馬的
凱撒皇帝而重建,到處都可看到凱撒的光榮雕像
;正是在這個崇拜世俗權勢與光榮的地方,耶穌
提出這個問題。
更重要的是,祂向門徒提出:「你們說我是誰?」
伯多祿代表門徒們回答說:「禰是默西亞!」
今天,正如二千多年前,主耶穌也直接向你、我
提出這問題:「你說我是誰?」
我們會怎麼回答呢?
希伯來文的「默西亞」(即希臘文的「基督」)
,對猶太人來說意義十分豐富,令人想起歷史上
偉大的君王,如達味和撒羅滿,想起達味王朝的
光榮:疆土南至埃及、北至幼發拉底河;更令猶
太人興起重振先人雄風的決心,欲將統治他們的
外國人趕走。
所以,伯多祿的「默西亞」一詞,充滿了猶太人
殷切期待的現世光榮和希望;伯多祿心目中的主
耶穌,正是這位帶來現世光榮和希望的救主。
可以想像,當主耶穌坦白說自己做為默西亞,『
要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棄絕殺死,但是,第
三天復活』之後,伯多祿和其他門徒像洩氣皮球
的情景。
他們大概沒有把「復活」這兩個字聽進去(可能
,他們也不明白;聖經記載,耶穌後來重複了兩
次今天說的話),伯多祿把耶穌拉到一邊、責怪
祂,十足是撒殫誘惑耶穌時的舉動。
主耶穌在伯多祿的言行中看到撒殫的影子,所以
,斥責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
主耶穌強調,受苦之路正是默西亞的救贖之路,
這「受苦的默西亞」就是今天讀經一的主題,祂
會擁抱痛苦和十字架,而且,當祂在十字架上被
高舉之時,正是魔鬼被征服之日。(還記得電影
〈受難記〉 The Passion 差不多最後的一幕嗎
?)
難怪,魔鬼千方百計『好心』誘惑耶穌,不要做
「受苦的默西亞」、不要去揹十字架!
主耶穌說,祂要揹十字架,並說,祂的門徒也要
揹起十字架;看到這裡,有人會說:「做基督徒
要揹十字架?那我不做基督徒了!」
其實,痛苦和十字架是每個人都有的,不是基督
徒的發明,也不是他們的專利;不論是基督徒、
佛教徒、有神論者、無神論者、有錢的、沒錢的
、年老的、青少的 ⋯⋯都無法避免。
世人都想消除世上的痛苦,但是,終究消除不了
痛苦和死亡;歸根究柢,痛苦和死亡是罪的後果
,而且,每個人都犯了罪(包括思想上的罪),
不是百分之百的「好人」,只有 天主是「全善
」的(谷十18)。
主耶穌是絕對的「好人」,卻為了人受苦、被釘
十字架,這是愛的英豪行為。
所幸的是,每天,確實有許多基督徒及「無名的
基督徒」效法這種英豪行為,例如:修道人忠於
聖召;夫婦忠於婚約;或是盡心盡力陪伴年老的
父母、照顧生病的孩子;以及為了家計,不得不
接受不喜歡的工作的壓力⋯⋯這些都是日常生活
追隨基督揹十字架的例子。
這些例子彰顯了 天主在我們「普通人」身上的
大能;有了 天主的恩寵,也唯有藉著
天主的恩寵,才能使生活的重擔變得輕省、奮鬥
的軛變得甘飴、十字架變得可以擁抱、愛可以轉
苦為甘。
為什麼默西亞主耶穌、降世的救主,要用痛苦和
十字架的方式來救贖我們,與世俗光榮、顯赫的
「救主」如此不同?
原因除了要補贖我們人的罪過、承擔我們罪的後
果之外(這是為満全「公義」的幅度),還有一
個重要的「愛」的幅度: 天主救贖的最終目的
,是要改造人的心,使人在愛中與祂結合。
要能感動人心、改造人心,唯一的方法是藉著愛
與自我犧牲;只有愛有能力使人還愛。
全能的主耶穌救贖(亦即征服魔鬼奴役)的方式
,是以愛感動我們去以愛還愛;祂的救贖方式不
是藉祂的「全能」,是藉十字架上的「無能」。
我們充滿罪惡、痛苦的世界終歸只有一個問題:
人與人之間缺乏了愛。
如果,我們能效法主耶穌的愛,世界的問題就能
找到解決之道。
主耶穌邀請我們揹十字架,好像是一個難以接受
的惡耗;實際上,是一個可貴的、實用的邀請,
我們被邀請去與基督一同征服罪惡與魔鬼、一同
拯救世界,使人獲得生命、永遠的生命。
被邀請去揹十字架,就是被邀請去愛。
如果說,只有愛能征服人心的話,我們也可以說
,只有愛能征服 天主的心;這也是今天讀經二
裏所強調的「愛」的行為的重要性:信德若沒有
愛的行動來證實,便是死的,救不了我們。
連魔鬼都「相信」 天主;但是,魔鬼所缺乏的
正是「愛」。
這也是為什麼主耶穌說,為得到永生,最重要的
誡命是全心、全靈、全意「愛」 上主、你的
天主(主耶穌不是說「信」 上主、你的 天主
);第二條誡命與此相似:你當「愛」近人如你
自己(瑪廿二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