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使命感的基督徒
宗一 1 ~ 11;弗四 1 ~ 13;谷十六 15 ~ 20
默想
「祂升了天,坐在 聖父的右邊」;這兩句信經的話出自
今日的福音。
雖然,耶穌升天瞻禮不及耶穌苦難、復活和聖神降臨那麼
重要;既在信經出現,其重要性不應被忽視。
本來,升天,代表耶穌結束祂在世工作,以新的存在方式
臨在我們中間。
在世的身體有其限制性,耶穌不能在加里肋亞和耶路撒冷
同時出現;起碼,聖經沒有記載祂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
做兩件事情。但是,升天之後,復活的基督能夠同時臨在
不同的地方。
今日在這瞻禮中,整個世界有千千萬萬台感恩祭同時慶祝
這個瞻禮,而且,耶穌能夠同時臨在這千千萬萬聖祭內。
「坐在 聖父的右邊」,表示升天後的基督像 聖父一樣
,握有大能、主宰一切,是人類歷史的主人;基督徒不論
在任何情況下,總是懷著這份希望與信心去生活。
這位升天後無處不在的基督給予祂的門徒一個使命,今日
,三篇讀經都提及這使命 :
第一篇讀經,耶穌要求門徒從耶路撒冷、猶太、撒瑪黎雅
,直到地極,做祂的證人。
第二篇讀經指出,基督徒既各自從基督手裡得到恩賜,就
有使命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福音中,基督要門徒向一切受造物傳福音。
的確,基督愛的訊息需要人去傳,祂不再自己親力親為。
耶穌升天,為每位基督徒都是一分挑戰,要每人就自己所
受的恩賜為基督做證、為基督建樹。
這種使命意識必需深入每人的內心;否則,自己只算是位
「呆立望天」的門徒而已。
文學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用詞說出成大事業的人
所經歷的三個境界;我借此講述基督徒的使命:
(一)憂世的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天氣與環
境使詞人產生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境。
基督徒需有這種使命意識、救世的胸懷;特別在大時代中
,他應該問:「我能為基督做甚麼?」
門徒問耶穌:「主,祢現在就要復興以色列國嗎?」
雖然,是理解錯誤;但是,對國家有一分熱愛,使命感是
強烈的。
使命意識,在我們的時代比較薄弱;人們關心的,可能都
是個人的利益問題。我們的確要憑高望遠,跳出自己的小
圈子,以憂患意識關懷這個世界。
(二)默默耕耘的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有使命感還是
不夠的,基督徒要長期無悔地為此使命努力。
不論修道生活或婚姻生活,都是一生的奉獻,不能三、五
年後便換口味。
做證的使命是持續的、艱苦的;講求變換、崇尚即食文化
的人,很難體會為主消瘦、為主憔悴的喜樂。
(三)找到理想的圓滿境界: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基督徒接受使命、履行使命,都是為了主;當人一生不斷
為主辛勞時,有時若有所失,不知祂在那裏。
畢竟,基督不會捨棄我們,做證一定不會白費。
當恩寵時刻來臨時,驀然回首,原來,基督就在我們中間
,時時刻刻與我們同在。
沒有使命意識的基督徒,難有這些經驗。
讓基督的升天提醒我們自己的使命、即為基督做愛的見證
、傳揚愛的訊息,使自己與別人感受到升天的基督原來就
在我們中間。 作者 吳智勳神父
反省與實踐
本主日是耶穌升天節;在顯現、並同宗徒們講論天國的事
達四十天後,耶穌升天了;但是,在本主日福音中,耶穌
允諾說:「我要天天跟你們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是否真實感受到祂臨在我的生活中?
是否常以聖事、禮儀及祈禱等方式來感受「我在祂內、祂
在我內」呢?
讀經一及福音中分別提到耶穌對門徒們的要求,也就是要
他們到天涯海角、為祂做見證,使萬民做祂的門徒。
足見,為基督做證,不只是門徒們的使命,也是教會內所
有基督徒的共同使命。
請想一想:現在的我,是什麼樣的證人?
又,我能成為什麼樣的證人?
在生活中,要如何以實際行動為基督做證呢?
信友禱詞
請為新領洗的信友祈禱
全能永恆的 天主,求禰派遣真理之 神常駐他們心中,
使他們更熱切渴求、理解並分擔基督的十字架,學習以肖
似耶穌基督的生活來影響他人,為人帶來希望,並鼓勵他
人與我們一同踏上追隨主的道路。
請為還不認識主基督的人們祈禱
願慈善的 天主降福他們、賜予他們智慧和啟示的神恩、
激發他們認識真理的渴望;使他們在追尋的過程中,逐漸
感受到主基督的臨在,充滿愛的力量。
請為宣揚福音的使命祈禱
祈求全能的 天主施以慈愛的照顧,使身為基督徒的我們
充滿熱誠,懂得利用各種機會主動積極地向別人介紹自己
的信仰;以愛的生活去傳遞愛的訊息,讓自己成為別人認
識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