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益院士談老齡問題
秦伯益,是我國藥理、毒理學領域成績斐然的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原是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少將
軍銜。
二 0 0 五年,秦院士七十三歲時獲准退休;是迄今為止
,全國唯一獲准退休的院士。
二 0 一一年十一月二日晚上,中國工程院醫療保健報告
會上,秦伯益院士以他自身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經歷
,向院士們暢談了他對老年生活的認識。
我不是老年學研究工作者,也沒有對老年人問題做過調
查研究;只是偶爾與一些老年同事談談老齡問題,逐漸
感到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差別較大,這種差別對老年生活
品質的影響很明顯。
什麼年齡幹什麼事
人生,有不同年齡階段;青年時是女兒、中年時做媽媽
、老年後當奶奶、晚年就成了太婆。
在工作中,也同樣有相應的角色轉換;如體育界,青年
時是運動員、中年時做教練、老年後當裁判、晚年就成
為觀眾了;這就叫什麼年齡幹什麼事。
當齡時,應恪盡職守,幹得有聲有色;過了這個階段,
就應調整心態,進入新情況,無怨無悔。
如果,做女兒時,不好好學習、積極向上,就難以成才
;做媽媽時,如果不下撫兒女、上敬公婆,家庭就難以
和美;做奶奶、太婆時,如果還要事必躬親,不肯超脫
,勢必自尋煩惱,難求和睦。
人,難有自知之明;常見的現象是,當齡時不抓緊工作
,總覺得來日方長,結果,蹉跎歲月,過齡後,卻戀棧
不去,空憾壯志未酬。
在這方面,應該提倡有點超前意識,提前做好年齡段轉
換期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只有及早明白這些自然規
律,才能在晚年活得自由自在。
就我個人而言,我曾回顧一生說:三十而立,我未立;
四十而不惑,我常惑;五十而知天命,我知而不多;六
十而耳順,我有進步,卻不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
矩,這點,我倒提前做到了。
現在,我可以自由地選擇我想做的事,不為稻粱謀、不
做名利求,擇善而從、量力而行。
養老,根本還是自己養自己
前幾年,看到一本書《養老,你指望誰?》
書中列舉了現在社會上多種養老方式,如 : 老伴、新伴
、子女、親屬、保姆、組織、社會等等;分析的結果,
根本的,還是要靠自己。
靠自己選擇最適合於自己的養老方式,然後創造好條件
、磨合好關係,使晚年生活和諧美滿。
即使生活已不能自理,甚至是臨終時期,養老方式也是
要靠自己在腦子清楚時做好安排。
有些人在位時叱吒風雲、志滿意得;退休後,立即精神
萎靡、牢騷滿腹;根本原因就在於,不瞭解老年生活的
特點,沒有及早為老年生活做好準備。
相反地,有的老人活得明白,及早做好準備,即使到了
耄耋之年,仍能活得舒坦、活得瀟灑、活得有尊嚴。
鑒於此,我為自己做了一個倒計時的行動安排;大致是
70歲不出國、80歲不出遊、85歲不出京、90歲不出院、
95歲不出門、一百歲不下床,請求安樂死。
當然,這是滿打滿算的如意算盤,實際過程會因時調整
;如不能到底,就隨時中止,只求生活品質好就可以了。
為此,七十二歲的時候,業務上交了班,進入最後一次
人生角色轉換。
我通過三十多年藏書,已存有五千多冊文史書籍;坐擁
書城,縱目古今,樂在其中。
近十年來,我堅持自費獨遊,踏遍祖國名山大川,訪尋
歷代人文勝跡。
大概,還沒有人像我這樣、在中國遊覽了那麼多的名勝
古跡。中國有世界遺產四十一個、國家遺產三十個、世
界地質公園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一百一十個、國家
重點風景區一八七個,我都遊遍了。
老年生活品質,貴在心態
《朱子格言》上有兩句話:『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
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饔飧】,指早飯和晚飯;【國課】,指向國家納稅;
我們就是要追求這種境界。
現實社會中,常有社會地位很高、經濟情況很好,晚年
生活卻不愉快的。也有很普通的百姓,經濟條件一般;
但是,活得很愉快的。
他們的差別在於【心態】、在於會不會安排做自己喜歡
做的事,不勉強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份外之物,不需要
在普陀山法雨寺,我看到佛教學校壁報上有一則佛教故
事 : 二小僧與眾僧友一起坐地修煉;忽兒,來了一桃販
,乙僧與他僧起立、觀看;甲僧端坐不動。
俄頃,又來一棗販,乙僧等又起立、觀看;如是者三。
最後,甲僧修成正果;乙僧等一事無成。
乙問甲,在外界誘惑面前,你為什麼能坐得住?
甲答,我們本來都沒有想在修煉時吃桃、或棗等什物;
它們來了,我並沒有覺得需要它們。
我和你的差別,只在於,我在這些份外東西面前能夠說
:【我不需要】。
好一個【我不需要!】
人心的不平,往往在於,不論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
,就想要。
學會說【我不需要】,就可以擺脫很多煩惱。
尤其是老年人,還是應該提倡不慕榮利、不相攀比,發
揮個性,自己過得好,就是好。
功利思想,不該有
【幾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幹到老】;還要【老
當益壯】;這些口號原來的精神雖然是積極的,在革命
和建設的某些時刻也是需要的;但是,不科學、不實際
,無益於老人。
世界在變、自己也在變,怎麼能【幾十年,如一日】呢?
老了,自然要衰,怎麼還能壯 ? 而且,還要當益壯呢?
年富力強的,被閒置;花甲古稀之年,揚鞭奮蹄;這絕
不是好形勢。
一九九八年,《東方之子》採訪我,我說了一段話:『
新、老交替是正常現象;只有蜀中無大將時,才不得不
再請老將廖化做先鋒。
佘太君百歲掛帥,那是一個悲劇;不應該這樣的。
國家命運,不能總依靠在一、二位老人身上』。
節目播出以後,社會反應還是認同的。
過去,很多革命口號其實是很功利的,應該科學地審視
;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縛,苦了自己,煩了他人。
過於自苦,不必要
在長期的革命歷練中,我們這一代人養成了艱苦、樸素
的生活習慣;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過於
自苦。
我們總說:『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外國人認為
: 『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
中國傳統觀念是 : 省吃、儉用,為兒、為女;外國人的
觀念認為 : 賺錢,是為了花錢;兒女十八歲以後自立,
各過各的日子,平安無事。
看來,我們有些觀念是應該有所調整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太為他們擔心。
現在,我收入的大部份用在旅遊和買書上;有些節餘,
也量力做些社會公益事情。
我給孩子們留下了江南古鎮上常見的一副聯:『世上數
百年老家,全在積德;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
人走、茶涼,不奇怪
有些老年人常留戀過去【過五關,斬六將】時的輝煌,
嘆惜當下空懷壯志,力不從心;我看大可不必。
什麼年齡,幹什麼事;當幹時,全力以赴,廢寢忘食,
義無反顧;不當幹時,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飄然而去。
不要當幹時,懶散、拖遝;不當幹時,又百般留戀。
有些老年人常沉湎於過去前呼後擁、迎來送往的熱鬧場
景,嘆惜現在門庭冷落、寂寞空靈,【人一走,茶就涼】
。甚至,埋怨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真有說不完的苦惱。
我看,也大可不必;人走了,茶自然會涼;不僅會涼,
而且,茶水還應倒掉;因為,茶杯還有它用。
能根據情況變化,做出合乎自身特點的安排,提高自己
老齡期的生活品質,這才是生活中的強者。
老人,活的就是一種心態
孤獨,也是一種享受;老年,有成熟之樂、天倫之樂、
發展個性之樂、領受興趣之樂,還有孤獨之樂。
孤獨時,有廣闊的思想空間、有充分的行動自由、有全
額的可支配時間、有不受干擾的心靈天地。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閱
金經』。
蘇東坡寫過:『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很多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大文學家、大藝術家的不朽
作品,往往是在孤獨的境遇中創作出來的。
我不是提倡老人過孤獨的生活,卻是說明孤獨也是一種
享受、一種美;要善於享受孤獨,不必懼怕。
無所求,也就無所失
上面談到,養老,主要還是靠自己。
我們既應強調社會關心老人,更應強調老人要自己關心
自己。
老年生活過得好不好,部份在社會,多半在自己。
老人越是希望社會關心自己,越是難以感到滿足;越是
不要求社會關心自己,越是容易感到幸福。
如果,迷戀於【發揮餘熱】、【子孫孝順】、【弟子尊
師】、【公眾敬老】、【社會回報】,往往容易產生失
落感。
無所求,也就無所失;大徹大悟後,自然就免除了大悲
、大痛。
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最樂
快樂,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主觀感受;有的人身在福中
不知福,把好日子也過苦了。
有的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得到快樂、樂其所樂;甚至,
苦中做樂。
應該學會隨遇而安、知足常樂、自得其樂。
知識界的老人更可發揮自己的知識優勢和對人生的感悟
獲得更多的快樂;有作有為有餘歡,無欲無求無煩惱。
最近,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同志談到要做到老年三
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最樂;這是中國傳統文
化對快樂的高度境界,能達到這種境界,就無處不樂、
無時不樂了。
笑對歸宿
死亡,既然是最後的歸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沒有
必要過多地害怕了;一切順其自然,交給命運就是了。
我參觀過英國聖 · 克里斯朵夫臨終關懷醫院,這是世界
上最早的一所臨終關懷醫院,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那裏的病人大多時間在活動室裡看書、打毛衣、玩牌、
禱告、唱詩、看電視;每週,有志願者來陪他們聊天。
醫生卻對我說,這裡的大多數人,生命大約只剩一個月
左右;臨終前一個月,他們還可以無痛苦地享受人生。
我驚歎西方發達國家人文關懷的進步,我也堅信,中國
不久也能達到這個水準。
我已經向家人和學生交代,將來,我走時,不必開追悼
會;因為,我不喜歡那種裏面哭哭啼啼,外面嘻嘻哈哈
的尷尬場景。
到時候,如果,無法推辭,非要安排一個遺體告別儀式
的話,也不必奏什麼哀樂,要播放一段舒曼的《夢幻曲》
或薩克斯管演奏的《Going home 》;並且,告訴大家,
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
因為,我曾是一位長壽又快樂的老頭兒,我充分享受了
人生;我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