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者若翰【瑪三1-12】
那時,洗者若翰出現在猶太曠野宣講說:「你們悔改吧!
因為,天國臨近了」。
這人便是那藉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在曠野裏有呼號
者的聲音:你們該當預備
上主的道路、修直祂的途徑」。
這若翰穿著駱駝毛做的衣服,腰間束著皮帶;他的食物是
蝗蟲和野蜜。
那時,耶路撒冷、全猶太以及全約但河一帶的人都出來、
到他那裏去,承認自己的罪過,並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洗。
他見到許多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來受他的洗,就對他們說
:「毒蛇的種類!誰指教你們逃避那即將來臨的忿怒?
那麼,就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吧!
你們自己不要思念說:我們有亞巴郎為父;我給你們說:
天主能從這些石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
斧子已放在樹根上了;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被砍倒,投入
火中。
我固然用水洗你們,為使你們悔改;但是,在我以後要來
的那一位比我更強,我連提祂的鞋也不配,祂要以聖神及
火洗你們。
祂的簸箕已在祂手中,祂要揚淨自己的禾場,將祂的麥粒
收入倉內;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
【經文脈絡】
馬爾谷所敘述的「耶穌基督的福音」(谷一 1),由耶穌
受洗開始,直到祂的復活為止。
瑪竇福音則在頭兩章講述「耶穌的童年故事」;由第三章
開始,基本上,便跟隨馬爾谷福音的時間和地理的結構,
首先敘述若翰洗者的出現(瑪三1-12),接著便是耶穌出
現(瑪三13~四16)及祂的公開生活(瑪四17起)。
這個主日的福音便是有關若翰洗者的敘述,就內容而言,
還可細分為三小段:若翰的出現(瑪三 1 - 6)、若翰的宣
講(瑪三 7-10)以及預報默西亞的來臨(瑪三11-12)。
洗者若翰的出現
大概於耶穌後二十七或二十八年左右,若翰開始在猶太曠
野公開宣講。
所謂「猶太曠野」,是指約但河南端注入死海附近區域,
這個地方多岩石峭壁,相當荒涼;距離著名的谷木蘭團體
的聚集處不遠。很可能,若翰最初曾參加過這個團體,卻
由於意識到自己獨特的召叫,便離開谷木蘭團體,轉而向
以色列所有人民宣講。
若翰宣講的基本訊息
瑪竇福音中,若翰的宣講和耶穌相同:「你們悔改吧!
因為,天國臨近了」(參閱:瑪四17)。
他要求群眾悔改,意思就是,離開他們直到如今的一切罪
過( 6 ),開始度一個結出「與悔改相稱果實」的生活
( 8 )。
曠野中的呼號者
瑪竇引用依四十 3 的經文:「在曠野裏有呼號者的聲音:
你們該當預備 上主的道路、修直祂的途徑」;說明若翰
就是那位「曠野中的呼號者」。
曠野,對於猶太民族而言,具有多重特殊的意義:曠野,
是特別接近 天主和祈禱的地方,也是對抗各種誘惑考驗
的處所(瑪四 1),更是喚起以色列子民回憶在曠野流徙
、得到特別救援的恩寵時期。
若翰的生活方式
若翰的服裝,使人想起「身穿皮毛衣,腰束皮帶」的先知
厄里亞(列下一 8);他以「蝗蟲和野蜜」做為飲食,顯
示他在曠野中的生活情況相當刻苦(參閱:瑪十一18)。
由他的生活方式和他的宣講,當時的人認出,他是
天主在末世派來的先知(瑪十一 7-10);在基督徒的眼光
中,若翰則是再來到人間(瑪十一10)為默西亞準備道路
的先知厄里亞(瑪十七12-13)。
若翰的洗禮
這位巡迴的宣講者造成轟動,以致於「耶路撒冷、全猶太
以及全約但河一帶的人都出來、到他那裡去,承認自己的
罪過,並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5-6)。
若翰所施行的洗禮和當時盛行的「洗禮運動」相較,具有
四個特色:一次性、由施洗者授與、宣講懲罰性的審判、
要求承認罪過。
這個洗禮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受洗之人必需完全浸入約
但河水之中,象徵洗除罪過;然而,必需透過承認罪過,
表達真正的「悔改」,才能成為使人逃脫
天主憤怒之火的有效行動。
不過,若翰的洗禮並不是基督信仰中的「聖事」。
虛偽的猶太領導階層
瑪竇將若翰的宣講表達為責斥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的言論
,若翰稱他們是「毒蛇的種類」!
這樣極度嚴厲、刺耳的言語,在 天主憤怒的審判即將來
臨的背景之下,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瑪二一25 - 32 的經文顯示,其實,當時的猶太領導
階層並不相信若翰的洗禮;因此,他們前來、受洗的行動
是虛偽的,應該受到責難。
悔改,是得救的先決條件
有關悔改的教導,基本上,若翰是根據先知們的宣講(參
閱:亞五23-24;岳二12-13;依一10-17 );他的洗禮,要
求人們「結出和悔改相稱的果實」。
悔改,是相當嚴肅的,必需呈現在外在行動上,只有真正
的悔改者才能得到救援。
身分、血統,無足輕重
以色列人一向以身為亞巴郎的後裔以及帶有割損的記號引
以為傲(參閱:若八33;羅四11);他們甚至認為,即使
他們是罪人,由於亞巴郎的功勞,使具有他們這樣血統和
身分的人必定得救(出四24-26)。
若翰徹底地顛覆這個信念,宣稱「 天主能從石頭給亞巴
郎興起子孫來」,祂能夠隨意建立一個「新以色列子民」
,這個身分正是耶穌復活後基督徒對自己的認識。
審判即將發生
由於若翰確信 天主的審判即將實現,因此強調,要立刻
和過去完全斷絕:「斧子已放在樹根上了;凡不結好果子
的樹必被砍倒,投入火中」(10)。
「火」,是 天主憤怒和審判的象徵(詠五十 3 - 4,七九
5);然而,真實悔改、接受洗禮的人便能逃離懲罰,獲
得救援。
「更強者」
在嚴厲的審判宣講後,若翰改變了音調,預告一位「更強
者」將來到。若翰完全退隱在這位更強者之後,自認為,
連替祂做最微賤的工作也不配。
他們二者之間的區別,首先表達在不同的「洗禮」中:
若翰,只是「在水中」施行洗禮;那位更強者將以「聖神
和火」施洗。
「火」和「水」是對立的圖像,不論舊約或新約都多次以
火來象徵 天主的審判(參閱:亞一 4;則二二17-22;
路十二49;格前三 13 - 15)。
「聖神」,大概是後期基督徒加入於若翰之口,表達那位
更強者將賦予得救的人恩寵。
「末世」近在眼前
審判的意思就是,決定性地區分善人和惡人(參閱:瑪十
三 40 - 43,二五 32 - 33);若翰在此又運用了另一個象徵
:分別麥粒和糠秕的簸箕;好的麥粒將透過簸箕掉落地面
;無用的糠秕則將被風吹散。
由於「更強者」已把簸箕拿在手中,準備揚盡禾場,說明
末世的來臨已迫在眉睫。
【綜合反省】
若翰出現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從年輕時便在曠野中生活,
人們都稱呼他為「施洗者」。他呼籲人們立刻悔改,以期
待避免 天主懲罰性的審判。
對今日的基督徒而言,若翰的訊息並未喪失其重要性。
在復活的信仰中,我們看出若翰是耶穌的前驅(瑪三 11-
12)、再次來到的厄里亞(瑪十七12)以及降生世界的
天主子的見證(若一6-8、15)。
我們期待耶穌基督再來,更該立刻悔改,結出與悔改相稱
的果實及應有的態度。
(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