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六十三 16 ~17,19,六十四 2 ~ 7;詠八十【七十九】2 ~ 3,15 ~ 16,18 ~ 19;
格前一 3 ~ 9;谷十三 33 ~ 37
主內的兄弟姐妹:
今天,我們與普世教會一同步入新的禮儀年;新年新氣象,但是,這個「新」幷非全新或者
一次性的新,而是周而復始的新;更好說是重新開始的新,是獲得新機會的新。
在紀念耶穌誕生的美好回憶中,我們期待基督新的來臨;在回憶與期待之間,教會邀請我們
以希望慶祝 天主對我們的恩慈,並爲 天主賜給我們的新機會喜樂地感恩。
將臨期,是一個希望的時期,它提醒我們說,我們的宗教信仰是有希望的信仰。
成爲一位基督徒,做爲基督的門徒,就是要常常在這種喜樂的希望中生活,並且,要不斷地
慶祝這個希望。然而,我們得問,爲何我們堅决要慶祝希望呢?我們到底希望什麽呢?
若我們觀察我們的世界及其歷史,我們確實很難把希望置於這世界;因爲,若世界歷史能提
供給我們什麽訊息的話,它告訴我們說戰爭、暴亂、天災和人禍從歷史的開始就與我們同在
了。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列出無數個例子:世界大戰、中東的暴亂、中國的地震、泰國的水
災、非洲的饑荒、經濟的風波、政治的動蕩以及我們個人的生離死別等等。
面對這些似乎無窮無盡的禍害、衝突、憂心和困擾,我們偶爾會陷於消極且瀕臨絕望的心態
,認爲這些狀况沒有希望會好轉過來,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試問,有誰不曾偶爾感覺到
天主似乎不在?有誰不是偶爾認爲天門已關閉, 天主不在或保持緘默,或者
天主已經捨棄了我們呢?若我們有這些思緒,我們可以肯定我們絕對不是孤獨的。
在彌撒讀經一的依撒意亞先知書中,依撒意亞先知就描述了以色列子民當時的情緒,向
天主說:「因爲禰掩面不顧我們,將我們遺棄在我們罪惡的權下」(依六四 6);所謂「在
我們罪惡的權下」,一方面,是指他們承認他們幷非無辜的受害者,他們確實是罪有應得;
另一方面,他們也深信, 天主永遠幷且絕對地超越一切罪惡,沒有任何罪惡能大過
天主的恩寵和寬恕。
因此,他們還保存希望,幷沒有絕望;當他們洗心革面轉向 天主時,他們發現,
天主仍然是他們的父親。不僅如此,他們還用了陶工的圖像來表達 天主與他們最親密的關
係說:「你是我們的陶工,我們是你手中的作品。」陶工手中的作品是陶工身體的延伸,也
是陶工自己的自我表達,因此,是屬於他自己的一部份。借著這個圖像,以色列子民即清楚
地表明他們與 天主的關係是長存的關係,也沒有任何事物能够斷絕他們是屬於
天主的産業;因爲,他們的身分就是 天主的自我表達、 天主自己的身分。
因此,他們還能呼求 天主「把天衝破、親自降臨」,因爲, 天主來的目的是爲拯救,而
非處罰;這是一個積極和有希望的信仰。
在今天讀經二的格林多前書中,聖保祿從另一個角度提醒我們要保有希望和慶祝希望。他說
, 天主是忠實的,幷且, 天主在耶穌基督內已經開始了祂的工程。他也向我們肯定地說
,在我們等待耶穌基督最後的啓示時,我們都已獲得了聖神的恩賜。
天主確實不斷地促使美好的事情發生在世界上, 天主也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産生美
妙的事情。
若我們誠懇地回顧我們的生命,我們會發現些許的不滿;但是,我們必定也會發,現在,我
們的生命中確實發生了很多美好的事情。我們可以隨意詢問某人關於他的童年故事,他肯定
也會講述很多回味無窮的甜蜜往事和美麗的經驗。我們每一個人其實也有很多我們自己可以
回味的故事;這一切美好的時刻都是聖神的工作。
聖保祿在今天的讀經二也說了, 天主不會遺棄祂所開始了的工作,而且,
天主不斷地在工作,因爲,祂是忠信的。
由於 天主不斷地在工作,所以,我們可以有希望;若有希望,就沒有絕望。我們或許幷不
能在世界的和平與正義上達到很高的成就,但是,我們必須珍惜我們微小的努力和成就,因
爲,這一點點的成就都是 天主所開始的工作。
依撒意亞先知今天也告訴了我們說,我們有理由希望 天主會像以往一樣,在我們的生命中
啓示更强大、「人從未想到、耳朵從未聽過、眼睛從未見過的」事迹(依六四3b)。
這最偉大的事迹,聖保祿說,就是「同祂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合而爲一」(格前一9)。
做爲基督的門徒,我們要對這個 天主偉大的啓示保持希望;我們要以希望等待
天主爲了我們的緣故,介入世界、革新世界及促使世界與基督共融;這就是今天福音章節的
重點。福音要我們認定,家主出外遠行的歸來是件可喜的事情;然而,問題在於我們幷不知
道 天主何時要給我們啓示這個我們所希望的對象,即我們與祂聖子和聖人們合而爲一。
所以,我們必須保持警醒:「你們要當心、要醒寤,因爲,你們不知道那日期什麽時候來到」
(谷十三33)。
我們該如何保持警醒呢?就是敞開自己,讓 天主的恩寵在我們的生命中工作。我們如何積
極地警醒,就顯露出我們如何積極地生活;這一種生活要求我們宣講基督的精神,積極地爲
基督的原則和價值觀做證。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在絕望的地方傳播希望,在不信的地方宣講
信仰,在悲傷的地方給予安慰。如此, 天主在我們生命中已經開始了的工作,也會在我們
的生命中達致完成。
聖保祿在羅馬書第五章五節也說過:「望德不叫人失望,因爲,
天主的愛,借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