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絕不與兒女談錢
近日,知名的美國音樂製作人、艾美獎 ( 美國電視界最高獎項 ) 獲得者彼得。
巴菲特在他的《人生由你打造》一書中以親身經歷告訴人們,即使他的爸爸是
【股神】沃倫。巴菲特,他依舊『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
彼得生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他有一位姐姐和一位哥哥;當時,巴菲特已經事業
有成,家境優裕,家裡有豐富的藏書,還有鋼琴等樂器。
讓父母感到吃驚的是,小彼得六、七歲時就對音樂如癡如醉,他的樂感非常強
;心情不佳時,他並不哭鬧,而是走到鋼琴前彈奏一曲,輕快的旋律被他彈得
像哀樂。家人常常聽到音樂,就能判斷他的心情。
彼得小時候就感受到父親的辛勞,他每周要工作六天半;我想,要刻苦讀書,
不要給父親增加麻煩。小學四年級時,學校舉辦了一次飛機模型比賽,為了參
賽,彼得到父親的公司做了十五天【清潔工】,用這筆收入為自己購買了一架
飛機模型。
父親經常引述的一句話是:「有能力的父母,應該給子女一筆能夠做事、但不
足以遊手好閒的財產」;有個良好的開端總是好事,但是,讓子女習慣於靠伸
手要【免費票】,就是害人、幫倒忙。
十九歲那年,彼得得到一筆不算多的財產,這是來自於出售一處農場的收益,
並轉換成了他父親旗下公司的股份。
「我變賣了手裡的股票,得到了約九萬美元;如果,我什麼也不做,那麼,現
在股票的價值應該有七千二百萬美元了」。當時,彼得還是一名斯坦福大學的
在校生。
很多人認為我瘋了,但是,我用積蓄購買了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時間。
彼得退了學,用這筆錢開始了他的音樂之路;他忐忑不安地與父親談了從事音
樂事業的打算。父親以他的習慣認真傾聽,不做評論,也不直接提建議。
直到有一天,他對我說,彼得,你知道嗎,你和我其實在做一件事情;音樂是
你的畫布,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我的畫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畫上幾筆。
這就是我需要的回答,直到現在,仍覺得很珍貴。
父親的事業如此成功,卻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並論、平等看待。
在彼得印象中,父親【在金錢方面管得很嚴】;孩子們很小就知道,要從父親
那裡獲得精神支持很容易,金錢支持幾乎不可能。
從小,姐弟三位的零花錢都是以【貸款】形式獲得的;做為備受父母疼愛的小
兒子,彼得沒得到任何優待,他至今記得掙到第一筆錢的感受:『第一次配樂
,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內心很焦慮、苦悶。當我拿到一百美元的稿費時,我
哭了;我將這一百美元放在鏡框裡,掛在牆上,每天看到它,就給了自己一種
動力』。
在彼得三十歲時,他再一次感受到父親的【吝嗇】;那時,事業小有所成的他
,想買套大房子,希望父親能借給他一部份錢。
巴菲特卻以【我們父子不要談錢】這樣的理由拒絕了。
彼得很生氣,轉而去銀行貸款。
後來,他才明白父親的用意;如果,父親真給了我錢,我反而沒有機會體會到
靠自己努力取得的成就感;我認為,這是他愛的一種表達方式。
一九九一年,彼得導演的影片《與狼共舞》,獲得了第六十三屆奧斯卡最佳音
樂和最佳音響獎。
二 0 0 八年,巴菲特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聽了兒子的音樂會;他只說了一句話:
『我是來看看我 ( 給兒子 ) 的鋼琴課投資得到了什麼』。台下掌聲雷動。
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感;這是父母的財產無法給予的。
經濟浪潮起起伏伏,唯有人的價值觀是最穩定的貨幣,它永遠不會貶值、破產
,並為我們帶來最豐厚的回報。
在【股神】巴菲特的詞典裡,從來沒有出現過【富不過三代】這樣的字眼;因
為,他不曾考慮過要把家產留給自己的孩子。
父親百年之後,將把所有的資產捐給慈善機構;他的價值觀就是熱愛生命,做
一些對他人有幫助的事情,而不是僅僅追逐個人利益。
巴菲特的三位孩子受父親影響,熱心公益,把錢看得很淡。他們過著舒適、但
絕不奢侈的生活,並在自己的基金會中賣力地工作。
彼得的大姐蘇珊,在奧馬哈經營一家毛衣編織廠,同時,打理自己名下的基金
會。蘇珊的基金會關注女性生育健康和家庭規劃。
哥哥霍華德的基金會已向四十多個國家捐款,尤其關注對非洲的保護和建設。
彼得的基金會,重點在援建西非國家兒童教育等慈善事業上。
彼得在書中寫道,父母傳給他唯一【真正的東西】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
的飯。其實,這是已經在巴菲特家族傳承三代的【祖訓】了。
巴菲特的父親曾擔任四屆國會議員,行事作風相當保守沉穩,他沒有給過初進
金融圈的巴菲特什麼財力幫助,卻在精神和思想上給了他莫大的支持。
他的言傳、身教對巴菲特影響很大;在巴菲特成為世界級富豪之後,依然對父
親充滿感佩之情。如今,他又把這個家訓傳給了下一代。
爸爸曾告訴我,生下來,嘴裡就含著一個銀勺的人,最後,可能變成背上紮著
銀匕首的人;因為,他們容易產生權力感而鮮有成就。
做為一位貨真價實的【富二代】,彼得清醒、自立,他對財富、成功的認識以
及回饋社會、承擔責任的理念,給了華人剛剛成長起來的【富二代】們再好不
過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