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西默盎『石柱人』
(St.Simeon the Stylite)
1月5日
主曆四五九年
聖西默盎是西西里島一位牧人的兒子,自幼看守羊群;
他十三歲時,在教堂內聽到神父講起耶穌山中聖訓八端
真福;『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
這兩句話更特別使他感動。
他因不諳這些話的真正意義,就去向一位老叟請教,並
問他有甚麼地方可以邀獲這些真福。
那老叟告訴他,祈禱守齋、刻苦犧牲、忍受一切苦難,
便是邀獲真福的不二法門;而且,最好的方法莫如離開
世俗,隱居修道。
聽了這番訓言,他就獨自跪地,祈求 上主燭照他的悟
司、指示他應走的途徑。
他禱告了好,體力不支,就在地上睡著了。
朦朧中,他彷彿在地上掘泥土、挖一深穴,該穴係供樹
立房屋基礎之用,每次,他停下休息,就有人囑他繼續
往下掘。
這樣一連四次,接著,有人對他說 : 『這穴深度已夠,
可以供樹立基礎之用,任何高大的建築物均能支持』;
這神景預示聖人將擔任非常偉大的工程。
他立即往附近一座修院,請求收納為最低級的傭僕;他
在修院門外苦候了數天,不進飲食;院長見他意志堅誠
,收錄他為會士。
他在院內住了兩年,謙遜、虔誠,深為眾人所欽佩。
兩年後,他到另一座修院;那時,他深願在刻苦肉體方
面多下一番苦工,就想找一根粗糙的繩索綑在身上,給
皮肉多受些痛苦。
某日,汲水時,見井桶的那根棕繩倒是很理想的刑具,
就瞞了院長和其他會士,把那根繩貼身繫在腰部,深深
扣入肉內。
他的衣服都膠黏在皮上,非用水潤滑,不能脫下;這樣
一連三天,到了第四天,他受創過重,竟暈過去了。
他醒回來時,院長囑他離院,藉以警誡其他修士今後切
勿採用是項激烈、不智的苦刑。
於是,西默盎就啟程赴另一隱修院。
封齋期既至,他擬效法吾主耶穌的榜樣、守四十日嚴齋
,不進任何飲食;他將這計畫告訴一位司鐸,這位司鐸
就給他幾條麵包和一些飲用水,以備他不時之需。
過了四十天,這位司鐸去看他,不由大吃一驚;原來,
這些麵包、飲水都原封未動,聖人僵臥地上,恍如死人
一般。
那司鐸就拿一塊海綿,蘸些水,潤潤他的口唇,並且送
聖體給他領。
過了一會兒,聖人才稍有些力氣,站起身來,勉強吃了
幾片菜葉。
以後,在每年封齋期內,聖人終生都守同樣的嚴齋;據
撰述他傳記的載德萊說,每年封齋初期,他站著祈禱;
稍後,體力不支,就坐下祈禱;在封齋末期,他無法再
支持,就躺臥在地上祈禱。
聖人在這隱修院內住了三年,之後,他到山上搭了一間
小棚; 但是,這間小棚沒有頂遮蓋,日曬雨淋,都無處
躲避;他為了表示決心,把右臂用鐵鍊繫在一塊石上。
安提阿的副主教見了、對他說 : 『假如,一個人有
天主的相助,定能堅持到底;這些人為的強制方法是不
必要的』。
聖人就託人叫一位鐵匠來,把鐵鍊折斷。
其後,有許多人來晉謁他、求他降福;聖人不堪其擾,
決意遷地為良。
他造了一根十呎高的石柱,一連四年,住在石柱上;接
著,又造了一根二十呎高的石柱,在這石柱上住了三年
;他又造了第三根石柱,高三十六呎,在石柱上住了十
年;最後,又造了第四根石柱,高六十五呎,他在這根
高石柱上度了他最後二十年的生命;總計他一生,在石
柱上度了三十載,所以,得了『石柱人』的外號。
石柱上頂的直徑在六呎以下,在上面躺臥是很困難的;
他不願在石柱上設座椅,他或是蹲著、或是斜倚著;在
白天,往往俯伏著身體祈禱。
每日,他向群眾講道兩次;但是,嚴禁婦女們走入石柱
所在的棚舍。
聖人這些苦行的確有 天主特別的護祐,要是換了普通
人的話,就不免陷於偏向;所以,這絕不是一班人所能
實踐的,也不是ㄧ般人所應效法的。
此外,『聖人成聖』的原因,絕不在於這些出眾的奇事
,是在於他的德行;聖人常苦口婆心地勸眾人遵守公義
、熱心祈禱,並且嚴戒重利盤剝。
當時,很多外國人,如 : 波斯人、亞美尼亞人、依伯利
亞人都被聖人的靈蹟或講道所感化,皈依真教。
羅馬皇帝也很器重他的聖德,不惜遠道前來,向他請示
;安提阿宗主教和其他神長常到他石柱上去,送聖體給
他領。
主曆四五九年,這位聖人在石柱上棄世升天,享年六十
九歲。
當然,聖人的苦行絕非一班人所能模仿,亦非一班人所
應模仿;但是,我們看了他這樣的刻苦、犧牲的精神,
不能不懍然自戒,今後,應發奮努力修德成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