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十字架的門徒
(聖枝主日、基督苦難主日)
依五十 4~7;斐二 6~11;谷十四 1至十五 47
默想
每一位福音作者寫耶穌受難史都有其特色,馬爾谷的特色
就是,他把耶穌描述得非常悲哀、悽慘、孤獨;他的訊息
是:基督必需經過十字架的痛苦,才帶來救贖,基督徒也
必需像他們的師父基督一樣揹十字架,才會帶來救恩。
在去山園的路上,耶穌一開口就說:「你們全部會跌倒」
;祂先預言自己會孤獨地承受苦難。
伯多祿的誇口,只換來耶穌預言他三次不忠的否認。
伯多祿激動地回答及眾人的反應,更襯托出人的不可靠;
整個受難史都指出,祂要孤獨地揹十字架,孤伶伶地死去
在山園中,耶穌曾表達祂的感受:我的心靈悲傷得要死。
祂來回三次要求門徒醒寤;但是,沒有一位能夠醒著。
祂兩次要求 天父,但是,連 天父也沒有回音;祂獨自
一人面對捉拿祂的人。
門徒看見來勢洶洶的人,都嚇得跑了;馬爾谷還記載,有
一少年被人捉住,他竟脫下麻布,赤身逃走。
最初,門徒們拋下一切,跟隨耶穌;現在,最後一位門徒
也丟下一切,赤身離棄耶穌;這是門徒的悲哀。
在公議會的審訊當中,他們找證據控告祂,不是找不著,
便是互相矛盾;最後,捏造的證據又非常笨拙,他們竟用
耶穌的話去控告祂:「我要拆毀人手建造的聖殿,三日內
,另建一座不用人手建造的」。
耶穌本是另有所指;但是,就算耶穌真的這樣表達,又有
甚麼錯誤?足以處死?
耶穌只好緘默,真理以緘默去襯托出謊言的荒謬;因為,
爭辯是無用的。
做為大司祭、猶太人的領袖、天人之間的橋樑,竟然不懂
耶穌說話的意思;他不接受耶穌就是要來審判世界的那一
位。
大司祭沒有帶人去接納、承認耶穌,反而帶領眾人,逼人
判耶穌死罪;這位應該帶領人去崇拜 天主的人,現在,
卻帶領人離開 天主。
公議會的人都是有地位、有尊嚴、有學問的領袖,現在,
全變成市井流氓,向耶穌吐唾沫、用拳打祂;這是民族的
悲哀。
伯多祿、十二宗徒之長、耶穌親自選定做為教會磐石的那
一位,他三次不認耶穌;細心看馬爾谷的描述,他強調,
伯多祿最後用發誓詛咒為求脫身,他詛咒的竟是耶穌!
的確,連他也詛咒耶穌,實在令耶穌悲傷。
伯多祿以詛咒來求脫身,徹底喪盡門徒的身分,連他自己
也羞愧得哭起來;正因為如此,他是所有曾跌倒、否認過
耶穌的人的希望。
有關比拉多審耶穌,馬爾谷記載比其他福音簡單,比拉多
無意釋放耶穌,只一味討好群眾;他最後的一句話代表了
整件事的無理:「祂犯了甚麼罪!」
既然找不到罪狀,仍然順從群眾的要求,去處死耶穌!
連一般司法的公義都得不到,這是制度的悲哀;何況,羅
馬人是以法律著名的。
整個苦路上,沒有門徒跟著、沒有婦女為祂痛哭,十字架
下,沒有一位祂自己的人。
祂在十字架上時,有三批人辱罵祂:過路的人、司祭長和
經師、一齊被釘的罪犯,他們沒有一個人向耶穌表示同情
連大自然也變色,由中午十二時到下午三時,天地昏黑,
馬爾谷只記載耶穌講一句話:「我的 天主、我的 天主
,禰為甚麼捨棄我?」
人捨棄祂、天地捨棄祂,連 天主也好像捨棄祂,最後,
祂大聲呼喊而死!
耶穌孤獨地走完十字架的苦路;不過,祂立刻得到平反:
聖所帳幔分裂為二,表示 天主對猶太當權的不滿,因大
司祭曾撕裂自己衣服;有份釘死祂的百夫長感動地說:「
這人真是 天主子!」
婦女與若瑟出現,領取耶穌的遺體。
馬爾谷要我們緊記一個訊息:透過十字架,耶穌完成祂的
使命;每一位基督徒無可逃避的要經過十字架,才能得到
救恩,為那時受迫害的基督徒是極大的安慰,讓我們也把
握馬爾谷的訊息:甘願揹十字架的才算是耶穌的門徒。
作者 吳智勳神父
反省與實踐
當耶穌面對荒謬的謊言時,祂用什麼方式回應?
為何爭辯是無用的呢?
當耶穌被吐唾沫、被拳打腳踢、被打耳光時,即使曾經對
祂說禰是默西亞的伯多祿都不認祂了;想一想,當你四周
有人備受屈辱時,你是避之唯恐不及呢?還是寧願冒著被
嘲笑的危險,也不讓他獨自受辱?
甘願揹十字架的,才算是耶穌的門徒;在日常生活中,讓
我們不逃避走十字架的苦路,使我們能得到救恩。
信友禱詞
請為生病或遭受痛苦的基督徒祈禱
仁慈的 天主,求禰幫助他們在十字架上受苦的耶穌身上
體驗到 天主的愛與永恆的盼望,使他們的痛苦成為一條
歸向 天主的信德道路。
請繼續為候洗者祈禱
願他們能藉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苦難,更深地體會到
天主逾越的奧蹟;懇求 天主幫助他們度過各種考驗與挑
戰,使他們為聖洗聖事做好一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