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我們接受  上主的安慰,切莫心懷怨恨;十二月十一日

上午,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教宗方濟各做了上

述的勉勵。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講述

上主許諾賜給祂的子民安慰(依卅五     1~10)。

教宗對此證實說:「        上主來,是為了安慰我們」,誠如

聖依納爵所言,「我們要默觀基督的安慰者角色」,視之

為朋友間的安慰。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復活後,顯現給門徒們;但是,

「他們由於歡喜,還是不敢信,只是驚訝」(廿四41)。

教宗解釋道:「我們經常覺得        上主的安慰是件奇事,卻

難以接受安慰;相較於接受安慰,安慰別人比較容易。

因為,我們時常沉溺於負面的念頭、沉溺於我們心中罪的

傷痕;我們往往傾向於獨自停留在那裡,彷佛孤獨地躺在

《福音》中的小床,不願起身(路五17~26);耶穌不斷

疾呼:『起來!』」

問題是,「在負面念頭中,我們是主宰者」;因為,我們

的心中擁有罪的傷痕;然而,「在積極態度中,我們卻是

行乞者」,可是,我們不喜歡乞求安慰。

教宗進而闡明,在兩種情況下,人通常會拒絕接受安慰:

一是憤恨的態度;二是抱怨的態度。

當一個人憤恨不平時,他就有一顆「苦澀的心」,把苦澀

視為珍寶;舉例而言,耶路撒冷貝特匝達水池旁邊的那位

癱子患病長達三十八年,他的內心苦澀,因為沒有人在水

動時把他放到水池中治病(若五2~9)。

教宗指出,「對這些苦澀的心而言,苦澀比甘飴更加美好

」;很多人寧可緊抓著「苦澀的根基」,依戀原罪的記憶

。再者,「苦澀必定使我們口出怨言」,在

天主面前抱怨,卻不是獻上讚美,抱怨有如伴隨一生的旋

律。

對此,亞維拉聖女德肋撒(Teresa d’Avila)表明:「

那說『他們對我不義、不公』的修女是有禍的」。

接著,教宗將約納先知稱為「諾貝爾抱怨獎得主」;約納

先知奉        天主之命向尼尼微人宣佈毀滅,尼尼微人痛改前

非後,蒙        天主憐憫,免於災禍;約納先知卻對此心懷不

滿。

在苦澀、仇恨和抱怨之前,今天,教會給予鼓勵的話,這

鼓勵的話貫穿當天的讀經和福音;依撒意亞先知說:「鼓

起勇氣來,不要畏懼!」(卅五     4);在福音中,耶穌也

鼓勵癱子起來(路五17~26)。

事實上,那癱子的朋友就是如此勇敢地爬上屋頂,把癱子

正放在耶穌面前,毫不顧忌在場的經師和其他人,一心只

想幫助那癱子得到治癒,渴望        上主的安慰。

最後,教宗總結道:「今天,禮儀的訊息正是接受

上主的安慰,這並不容易;因為,要接受        上主的安慰,

必需放下我們自私的心態、放下我們視為珍寶的苦澀、

抱怨和其它事物。

今天,我們每個人都要做良心省察:我的內心狀態如何?

我是否心中苦澀、悲傷?

我使用怎樣的語言?

它是讚美        天主的美好語言呢?還是滿腹牢騷?

讓我們祈求        上主賜下勇氣的恩寵;因為,在勇氣中,祂

前來安慰我們;讓我們向        上主祈禱說:『主啊,求禰來

安慰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