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福八端
【福音:瑪五 1~12】
那時候,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祂的門徒上
祂跟前來,祂遂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
;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
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
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
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 天主。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 天主的子
女。
為義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幾時,人為了我,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
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罷!因為,你們在
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
【經文脈絡】
瑪竇福音第五章至第七章的內容,記載耶穌在加里肋亞
一座山上對民眾的教導,這段經文通常被稱為山中聖訓
;常年期第四到第九主日,一連六個主日的福音都順序
選讀這段經文。
這個主日的福音是「山中聖訓」的開場白,也就是所謂
的「真福八端」,這個標題非常符合經文的形式與內容
;但是,主日彌撒中的福音經文沒有收錄瑪五12的最後
一句話,這種安排嚴重影響對經文的瞭解,我們將在下
文中補上這段經文,並逐句對這段福音略做解釋。
【群眾】
「群眾」,是那些自整個區域來到耶穌跟前的人(瑪四
25),他們代表現在來聆聽耶穌的教導和訊息的以色列
人民。
「山中聖訓」,是耶穌有關天國喜訊的教導,對象首先
是由以色列子民所產生的 天主子民;然而,福音具有
超越時空的性質,因此也是針對每一時代的基督徒團體
、新的 天主子民所提出的教導。
【山】
福音指出,耶穌上了「山」,卻沒有明說是那一座山,
大概應該當做敘述的類型來瞭解,就如梅瑟曾上到
天主的山,向 天主的子民宣講 天主的啟示和法律(
參閱:出十九 3,二四18);現在,耶穌也登上「山」
,宣告教導那超越舊約法律的福音喜訊。
來到耶穌前的「門徒」,並不代表任何特殊的團體,是
一切蒙召接受耶穌話語的人。
「山中聖訓」是對一切人說的,瑪竇在整段經文結尾時
也說,這是針對整個群眾所提出的有權威的教訓(瑪七
28~29)。
「耶穌開口教訓他們」也是一個聖經中常用的表達方式
,顯示耶穌所教導的就是 天主的話和旨意(參閱:出
四12;戶二二28)。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這句話強調「精神貧窮」,因此,是針對每一個人說的
,指凡是知道自己在 天主前是貧窮的,在一切困苦、
急難中,唯有 天主是唯一可信靠的人。
這種「貧窮的虔誠」根源於舊約(參閱:詠三四,三七
);耶穌時代的以色列民族中也有許多人深深體驗到這
個事實(參閱:路一46~55)。
耶穌向窮人傳報救援喜訊(路四18),並未將祂所帶來
的救援侷限在以色列的「神聖遺民」範圍之內;凡是體
認自己在 天主前是絕對的貧窮,需要 天主仁慈憐憫
的人,都將得到耶穌的救援『天國』。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到安慰!】
這句話並非表達另一組人,「哀慟的人」,其實就是「
貧窮的人」(參閱:依六二1~2);這裏只是強調的角
度不同,指出一切因承受苦難、債務壓迫而哀嘆,並且
只能期待 天主安慰的人(依四九13)。
這個期待清楚地表達在被動語句中:「因為他們要得到
安慰!」聖經中常用被動語態表達真正的主動者就是
天主,只有 天主的安慰能化悲傷為喜樂。
在耶穌所說的許諾中,聽眾看見了業已露出曙光的天國。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
「溫良的人」,所表達的意義基本上和「神貧」與「哀
慟」的人相同;詠三七11說:「善人將繼承樂土,必將
樂享平安幸福」。
聖詠中的「樂土」和瑪竇這裏所說的「土地」,就是指
天國;因此,這句話是一個普遍性的救援許諾,針對一
切謙遜溫和、期待 天主的平安喜樂的人。
【慕義如饑似渴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
「神貧、哀慟、溫良」的人所渴望的就是「義德」,也
就是由 天主或祂所派遣的默西亞所建立的救援秩序(
依九 4;耶二三5~6)。
福音經文以「飢渴」描述對「 天主的義德」的期待,
明顯地影射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流徙的經驗(詠一0七
4~9),他們在那裡體驗到深度的飢渴,也經驗了
天主如何以瑪納和由岩石流出的水養育了他們。
福音類比地運用這個民族生命的體驗,表達對
天主聖言(亞八11)以及 天主智慧(德二四21)的渴
望。
瑪竇所使用的「義(德)」這個概念,一方面表達
天主賞賜的救援,另一方面也表達要求於人的正確生活
態度。
天主賞賜的救援就是天國,渴望天國的人所應表現的基
本生活態度就在下面「四端」真福之中。
【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
渴望得到天國的人應該「憐憫他人」,而且是像
天主(耶穌)一般地仁慈憐憫(瑪十八33)。
針對只重視外在表現的法律主義(瑪二三23),耶穌強
調「 天主喜歡仁愛勝過祭獻」(瑪九13,十二 7);
面對呼求憐憫救助的病患與困苦之人,耶穌從不讓他們
失望而歸;誰若接待受苦者、看顧遭受遺棄者,就是屬
於被 天父所祝福的人,將在最後審判中得到
天主的憐憫(瑪二五31~46)。
【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 天主!】
所謂「心裏潔淨」,並不是狹隘地指某一個特殊的美德
,是如同猶太法律對於參加聖殿禮儀者(參閱:詠十五
)所要求的「手潔心清」(詠二四4)。
這裡強調發自正直良心的行動,尤其是真實的言論、忠
於自己所說出的話,與人交往絕不欺騙、不實(詠十五
2~5),也就是必需仿效 天主的仁慈與信實(詠二六)
「看見 天主」是由猶太虔誠傳統所引出的一個許諾,
猶太傳統相信,「人們在聖殿中觀看 天主的面」;這
個傳統後來演變成為一種期待:義人的靈魂將在天堂看
見 天主。
初期基督徒團體繼續接受這個思想,強調在未來將看見
天主。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
天主的子女!】
「和平」,是聖經思想中一個意義極為豐富的概念。
所謂「締造和平」,是指積極努力促進 天主願意在人
間散播的和平(參閱:路二14),標準則是在世上、各
民族間建立天國(依二 4;米四 3)。
更進一步則是針對門徒們的教導,要求他們放棄報復的
權利(瑪五38~42)、放下武器暴力(瑪二六52~54)
、隨時準備與人和好(瑪五23~24)、愛仇並且為迫害
自己的人祈禱(瑪五44~45)。
期待「成為 天主的子女」是以民傳統的渴望(參閱:
歐二1~3;智二16~18),是救援觀點下另一個表達天
國的方式;初期基督徒認為,自己就是實現了
天主子女的團體,若壹三1~2更把這個概念和「看見
天主」連結在一起。
這個「真福」的許諾為今日的「和平運動」指出一條明
路,卻必需透過正確的詮釋,使之在每一個具體的時空
環境之中實現。
【為義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為義受迫害」,表達因忠於耶穌和祂的福音遭受迫害
,這是初期基督徒團體已有的經驗(瑪十23,二三34)
。這個「真福」的許諾要求他們平安接受迫害,並且為
迫害者祈禱(瑪五44)。
雖然,耶穌「愛仇」的最高要求,對初期基督徒團體具
有非常真實的意義;但是,這個要求也是對任何時代、
任何情況中的人都有效的。
「被迫害」,屬於耶穌門徒們的命運(瑪十22~26),
福音的力量在迫害中更為彰顯,被迫害者更有機會證明
自己真是耶穌的門徒(瑪十38~39),配得天國永福。
「人若為了我的緣故,辱罵、迫害你們、捏造各樣壞話
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吧!因為,你
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
因為,在你們之前的先知,人也曾經這樣迫害過他們」
(瑪五12)。
這最後兩節經文已不屬於所謂的「真福八端」,耶穌講
話的對象變成具體的「你們」,說明瑪竇將「真福八端
」的內容直接應用在基督徒團體上;因此,這兩節經文
也可以看做整段教導的結論。
耶穌的門徒(瑪竇的團體)經歷到先知們、舊約中
天主的代言人所經歷過的迫害,也遭遇到他們的主相同
的命運(瑪二13~18,二一33~39,二三37~38);因
此,基督徒團體明白,他們已被列入救援史的行列之中。
猶太傳統敘述舊約先知多人遭到謀殺(參閱:瑪二二 6
,二三34~36);「來自加里肋亞納匝肋的先知耶穌」
(瑪二一11)不僅在祂的家鄉經驗到人民的排斥(瑪十
三57),更 在耶路撒冷經歷苦難和死亡;為了祂的緣故
,門徒們必需忍受相同的命運,卻因此能夠期待「天上
的賞報」。
門徒們由於確信自己將得到圓滿的救援,因此,現在就
有理由「歡喜踴躍」,在這樣的生活態度與具體的生活
情況中,天國已臨在於他們當中。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