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使命的大公性 (路四21~30)
張春申神父 著
今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在納匝肋一次講道的失敗;由於
福音只是扼要性地記載,沒有詳細呈現事件的來龍去脈
,我們只能看出耶穌講道的失敗,是由於納匝肋人的家
族主義。耶穌不向這種狹窄的本位主義低頭,因而造成
一場驚險。
猶太人的家族主義非常強烈;納匝肋人聽說自己的同鄉
耶穌在葛法翁所行的奇蹟,認為祂回到故鄉,理所當然
地,不能不以行奇蹟來滿足他們的要求。
就在這個機會上,耶穌不但超越納匝肋人的家族主義,
並且暗示祂的喜訊不受民族血統的限制,將來,還要在
外邦人當中傳揚,成為普世大公的福音。
這樣,耶穌給納匝肋人身為選民的優越感一大打擊;他
們十分惱怒,把祂逐出會堂,幾乎殺死了祂。
在這段福音的光照之下,教會很容易回想她跟隨耶穌、
傳報福音的歷史。
起初,在基督復活後,福音只是在猶太人中傳揚;後來
,傳入倍受猶太人歧視的撒瑪黎雅人當中;伯多祿再為
外邦人、義大利的百夫長科爾乃略全家授洗;再經過保
祿的長途跋涉,福音自小亞細亞、希臘,傳到了羅馬。
廿個世紀過去了,教會幾乎走遍了普世、四處傳揚基督
的訊息;教會遍及世界各地,向人人傳報福音。
在一九七五年,教宗保祿六世頒佈的在新世界中傳福音
的勸諭中清楚指出,教會應該向誰傳福音,值得我們今
天再提出來一談。
首先應當注意,在針對個人之前,教會尤其應該向團體
傳福音。
個人生活在團體中,受團體的影響非常深;因此,唯有
當團體受到福音徹底的薰陶之後,個人才能夠深刻接受
福音。
可是,怎樣向團體傳播福音呢?
原來,任何團體都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及宗教傳統中,自
生命之初,個人便在無形中吸收了這些傳統。
因此,教宗保祿六世說:「要設法努力使文化福音化,
或更好說,使各種文化都福音化;它們將由於與福音接
觸而革新」。
因為,當個人生活在福音化的環境中,自然受到福音的
影響而生活。
另方面,今天,無數的人或明或隱地接受幾個世界性大
宗教的信仰;雖然,在梵二大公會議之後,教會的態度
是尊重及重視這些宗教,但是,教會並不因此就不向非
基督徒宣講耶穌的喜訊。
教會向團體,當然也向個人福傳,向尚未認識基督的人
,也向雖已領洗卻未充分活出基督信仰的人福傳。
教會向個人,也向群眾福傳。
總之,一旦,她沒有使盡全部力量宣傳救主耶穌的福音
,便不能休息。擺在教宗保祿六世眼前的,是教會應當
廣為傳報喜訊的世界,沒有人不在教會的關懷之內;這
正是今天福音中耶穌暗示的道理。
我們基督徒在聆聽福音,回想傳教歷史,並且明白教宗
勸諭的重點之後,也該進入自己實際生活環境之中,做
進一步反省。
環視生活周遭,不是可以發現許多尚未認識基督的人嗎?
假使,我們侷限在自己小小的教會團體之中,絲毫感受
不到向人傳報喜訊的必要,恐怕我們也像納匝肋的群眾
一樣,沒有了解基督超越的態度是什麼!
反省與行動:
對中華文化之福音化,我有什麼想法?
身為基督徒,我活出福音的精神來了嗎?
對於身邊許多尚未認識基督的人,我能為他們做什麼?
禱文:
請為 天主子民祈禱
教會緊隨耶穌的腳步,要向全世界宣揚救恩的喜訊。
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 天主子民能懷著耶穌普愛眾生
的精神,常與眾人分享救恩的喜訊,使所有的人都能因
福音更新和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