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二十二日,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刊登了
教宗方濟各的長篇訪談,內容觸及諸多面向,包括 :
教宗的個人生活以及世界和教會的現況;教宗指出,
聖人是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福音的人。
回答記者的首個提問,教宗方濟各表明,他就任教宗
後並沒有改變;當然,他不能再隨心所欲地行事,他
始終保有「街頭司鐸」的精神,渴望走入人群。
事實上,他最擔心的就是,教會遠離人群,染上教權
主義的氣息,這是今日教會所能遭受的最糟糕的禍害
;麻木的牧人會保護自己免於世界的具體現實,成了
官僚份子。
教宗強調,「教會倘若不接近人群,她就不是真正的
教會,只是一個善良的非政府組織、或是一個善良又
虔誠的民間慈善組織,人們相聚喝茶及行善。
然而,教會的特色即在於接近人群,做個常相左右的
兄弟」。
「接近人群意味著觸摸近人身上的基督骨肉」,誠如
《瑪竇福音》第廿五章所言:「我餓了,你們給我吃
的」。
至於「有人輕易批評聖座的腐敗」;教宗評論道:「
聖座有腐敗的人,也有許多聖人,他們一生默默無聞
地服務人群」。
「教會歷史的真正主角是聖潔的人,他們為實踐福音
燃燒生命;這些人拯救了我們,他們是聖人」。
許多為人父母和祖父母者都是聖人,他們為他人而活
、養育子女、盡責工作、照料長者、推動教會前行。
教宗讚許聖人是「福音的最佳使者」,聖德何其偉大
,他們的作為可稱為「革命」。
關於世界的局勢,教宗重申:「我們此刻活在零星的
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最近,人們在討論核戰爭可能會
爆發,有如一場紙牌遊戲」。
教宗也擔憂經濟的不平等:少數人竟然掌握了全世界
80%的財富;這意味著「經濟制度以財神為中心,卻
不是男人和女人」。
我們處於一個「會殺人的經濟制度」,它製造出「丟
棄的文化」。
當社會陷入重重危機時,人們傾向於尋找救星,隨之
而來的便是民粹主義;教宗以納粹主義為例:1933年
,陷入谷底的德國在尋找她的身分認同、尋找一位有
能力恢復這身分認同的領袖;希特勒於是躍上舞臺。
教宗說:「德國人民投票選出希特勒,他卻毀了他的
同胞;這就是危險所在,分辨能力在危機時刻無法發
揮作用。
我們尋找一位能恢復我們身分認同的救星,利用高牆
、鐵網或其它東西保護我們自己,以免其他民族奪去
我們的身分認同;這非常嚴重。為此,我再三勉勵:
你們要彼此對話」。
關於難民的悲劇,教宗表示,我們首先必需援助他們
,然後,「要接納他們、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每個國家都有控管自己邊界的權利,但是,沒有一個
國家具有阻止本國國民與鄰人對話的權利;教會盡心
竭力接納難民,總是為善不欲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