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在本鄉遭拒絕
房志榮神父 著
默想:
本主日的福音選讀路四21 ~ 30,是上個主日同一故事的
續篇;上個主日福音的最後一句話「今天,你們聽到的
這段經文已應驗了」(路四21),詞意飽滿,含括耶穌
宣講生活的綜合聲明,就成了兩個主日福音訊息的橋樑
,凸顯出耶穌宣講的「成功和失敗」。
14 ~ 21故事前段,還充滿了樂觀和期待;今天讀的21 ~
30故事後段卻悲情忿忿、殺氣騰騰;怎麼變得這樣突然
、這樣徹底呢?
這是路加基督學的方向;路加福音所描述的耶穌講道,
從加里肋亞出發,經過撒瑪黎雅,最後在耶路撒冷結束
;在這三段福傳之路上,耶穌都遭人拒絕。
出發時,同鄉人要殺祂(本主日福音);來到撒瑪黎雅
的一座村莊,村民不願接待祂(九52 ~ 53);耶穌榮進
耶路撒冷,「眾司祭長和經師又在設計殺死耶穌;但是
,又怕百姓騷動」(二十二 2)。
這三次的拒絕,各有各的理由;在故鄉納匝肋的這一次
,鄉民拒絕耶穌,是因為「眾人都稱讚祂;但是,對祂
口中說出的恩寵之言,又感到驚訝,就彼此說:『這人
不是若瑟的兒子嗎?』」(路四22,《四福音》,樂仁
出版社)。
澳門樂仁出版社的《四福音》,比《思高聖經》和《感
恩祭典》的譯文更正確。
首先,「恩寵之言」比「動聽的話」(《思高聖經》、
《感恩祭典》)更合原文;恩寵之言,就是出自恩寵的
訊息、或宣告恩寵的話(參閱:宗十四 3,二十32)。
其次,《四福音》把22節用兩個對立的句法「但……又
……」譯出,以說明鄉民對耶穌的看法迅速改變,是因
為他們對耶穌的過去瞭若指掌,今天,這位他們十分熟
識的若瑟的兒子,怎麼忽然變成了拉比,竟要開口教訓
他們呢?
耶穌不必多問、多說,祂即刻看透故鄉父老們的心態,
就用一句成語、一個心理原則和一對歷史事實,來澄清
立場,說明自己的作風。
「醫生,醫好你自己吧!」耶穌用這句成語來指責鄉民
的心胸狹小,嫉妒葛法翁受到耶穌更多照顧,惱怒耶穌
為何不在自己的家鄉行些奇蹟?
耶穌的第二句話答覆了這個問題,祂說「沒有一位先知
在自己的家鄉是受歡迎的」。
人的心理就是如此;鄉民跟耶穌從小一起長大,若瑟的
兒子又有什麼了不起?
耶穌還舉出兩大先知做為先例:厄里亞和厄里叟師生二
人的精采故事是眾所周知的,二人也沒有為以色列行奇
蹟,反倒是給外邦人行了。
耶穌的這三段話說得坦誠,卻給那些老相識火上加油,
如是乎:「全會堂的人一聽這番話,個個怒氣填胸,起
來,把祂趕出城外,帶到山崖上;因為,這城建在山上
,他們要把祂推下峭壁。但是,祂卻從人群中走出去,
繼續祂的旅程」(28 ~ 30)。
這裡有關納匝肋的地理描寫不完全正確;路加這樣寫,
毋寧是神學性的肯定,預報耶穌將會死在以色列人民的
手中。
同樣,30節說「耶穌從人群中走出去」,也不一定是指
奇蹟式的逃脫;重點是在最後一句話:「繼續祂的旅程
」,就是說「今天和明天,我給人驅魔、治病;第三天
,我的工作就完成了。
但是,今天、明天和後天,我必需前行;因為,先知不
宜死在耶路撒冷之外」(十三32 ~ 33)。
可見,路加把耶穌的第一次講道經驗和祂要在耶路撒冷
完成的逾越奧蹟連成了一氣;在故鄉會堂講經失敗後,
祂走出人群,繼續祂的旅程,走向耶路撒冷。
反省與行動:
福音中,耶穌遭受納匝肋鄉親反對,為我有什麼意義?
在傳揚福音時,我遇到過挑戰和失敗嗎?我如何面對?
耶穌離開群眾,繼續祂的旅程,走向耶路撒冷;這帶給
我怎樣的啟示?
禱文:
請為 天主子民祈禱
基督宣講福音,是基督徒福傳的典範;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每一位基督徒都能懷著無畏的勇氣,與耶穌一
起展開福傳的旅程,使眾人都能接受福音,更新生命。
請為台灣寒流侵襲的災後復原祈禱
超級寒流侵襲台灣,造成農漁業的嚴重損失、交通受阻
、建築物崩壞、部份學校停課,更有民眾傷亡。
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受災的農、漁民在政府及善心
人士的協助下安度難關。
請為世人的平安祈禱
極端氣候與病毒疫情威脅人類的生存;祈求仁慈的
上主平息北半球急凍造成的災害,並撲滅茲卡病毒等疫
情;恩賜每一個人都能克制慾望,節能減碳,減緩地球
的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