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的路上不能獨行
圖: 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
主內的兄弟、姊妹:
今天,聖保祿宗徒勸勉我們說:「你要追求正義、虔敬、
信德、愛德、堅忍和良善,要奮力打這場有關信仰的好仗
,要爭取永生」(讀經二:弟前六11b ~ 12a)。
他還在《羅馬書》和《迦拉達書》中兩次引述哈巴谷先知
的話向我們證實:「義人必因他的信德而生活」(哈二 4
;參閱:羅一17;迦三11)。
因此,信德是我們的永生之道;我們必需依靠信德生活,
在信德中爭取永生。
然而,我們又該如何從信德的觀點理解主日福音呢?
在主日福音中,我們看到拉匝祿、這位窮困的乞丐,死後
被送到亞巴郎的懷抱裡受安慰、享永福;他生前做過什麽
愛德善行嗎?
沒有,什麽都沒做;福音甚至也沒說他有信德。
他只是躺臥在富人家的大門前,指望得到富人桌上掉下的
碎屑充饑。
那麽,信德和善行只是富人的永生之道,窮人只因為貧窮
就可獲享永生了嗎?
難道,窮人的貧窮本身就相等於富人的信德和善行?
讀福音時,我們常會發出類似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很
奇怪,都是缺乏瞭解福音背景所引起的問題。
這個「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必需在初期教會的背景下
理解,並從中汲取教訓。這些第二代的基督信徒,也就是
宗徒們的門徒,多數是中產階級的人,他們是商人、教師
、醫生、技工、或者在城市中的軍官,從他們口中,上層
社會的家庭才開始聽到耶穌基督,而且,基督教會就這樣
從中層社會逐漸擴展到了上層社會。
之後,某些上層社會虔誠的基督信徒意識到, 天主的國
不只是答覆人對來世永生的渴望; 天主的國也敦促人在
現世關注自己身邊貧窮的人,關懷更需要幫助的人。
在這人際間彼此關懷的互動下,基督教會也開始擴展到了
社會低層;這情況反映在《宗徒大事錄》所描述的基督徒
理想的生活團體:「凡信了的人,常齊集一處,一切所有
皆歸公用」(宗二44);「在他們中沒有一位貧乏的人;
因為,凡有田地和房屋的,賣了以後,都把賣得的價錢帶
來,放在宗徒們腳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配」(宗四34 ~
35)。有些富人不願與窮人分享,就受到了最嚴厲的懲罰
(參閱:宗五 1 ~ 10);這也是比喻中的那位富翁所受的
懲罰(參閱:路十六23 ~ 28)。
這種有信仰的人道價值觀逐漸地成了基督徒的生活準則,
他們不再局限於社會階級,也超越了世仇的糾結。
「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清楚說明了這種基督徒的新意
識(參閱:路十25 ~ 37)。
基督徒團體間的互愛關係甚至比自然家庭的紐帶關係更為
緊要:做耶穌基督的門徒必需「惱恨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
性命」(參閱:路十四26)。
基督徒也緊跟耶穌的態度,把人道價值放在宗教的規律之
上,例如:在安息日治病(路十四1 ~ 6)、接近稅吏及罪
人(路十五1 ~ 3)。
對初期教會來說,若不接受罪人悔改、若不接近和關懷窮
人,就無法完好地活出信仰,生活中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
空洞;這是初期教會所強調的重點,這就是理解「富翁與
拉匝祿比喻」的信仰生活背景。
整個比喻雖然設定在永世的場景,它卻是為了現世的人,
叫他們聆聽並從中汲取生活的教訓。
窮人被富人忽略和忽視,為什麽呢?
因為,富人的世界與窮人的世界之間「隔著一個巨大的深
淵」(路十六26)。
在現世貧富不均和貧富不公的社會制度下,窮人與富人無
法打成一片,無法互相分享世界上的利益和物資,就如比
喻中所說的,連分享一點點涼水都不行。
富人永遠無法注意到窮人的存在,除非,他們真正地忠於
他們的信仰,用心聆聽並回應梅瑟和先知們的呼籲。
在這個比喻中,耶穌所要強調的,其實不是窮人的得救,
更不是富人的受罰;耶穌也不是為了安慰在窮苦中生活的
人,或者要求富人快快拿出所有的錢財來分施給窮人。
耶穌是在喚醒我們,要我們不忽視窮人,也不排斥富人,
卻在他們之間建立起交流的橋樑,縮短他們之間的距離,
使他們能注意到彼此的存在,重視彼此的尊嚴。
若我們忠於信仰,我們就不能忽視世界上的不公和不義。
若我們真正相信耶穌,我們就不能忽略我們當中所有需要
幫助的鄰人。
相信耶穌和跟隨耶穌絕非一種純粹私人的行為,它總是具
有團體的幅度;我們甚至可以正確地說,我們都必需藉著
我們的信仰團體才能得救。
我們是與他人一起得救的!
此外,我們也要努力縮短現世財富與天上財富之間的距離
;現世的財富確實是 天主的恩惠,而且,天上的財富是
天主恩寵的圓滿實現。
我們切不可捨本逐末,為了現世的財富就捨棄天上的財富
,反而應當讓現世的財富幫助我們更肯定、更有信心地走
向 天主。
因此,耶穌教導我們每天都要向 天主祈求:「
父啊!我們的日用糧,求禰天天賜給我們」(路十一 3)
天主不遺棄任何人; 天主願意人人都持有希望,不對現
世失望,更不對永世絕望。
耶穌教導我們要勇於宣揚 天主的這一個仁慈的面容;祂
的確喜歡仁愛勝過祭獻。
這個主日的第一篇讀經幫助我們回應福音的呼喚;亞毛斯
先知在此警告我們,不要沉迷於現世的財富,不要相信它
給我們的虛假保障,不要以為可以依賴它而安身立命。
太過舒適安逸的生活經常會令我們自我封閉;太講究生活
舒適的人往往會孤立自己,不理會他人的死活。
亞毛斯先知同樣在喚醒我們:我們的得救與他人的得救休
戚相關;如果,我們只顧自己,卻對他人漠不關心,我們
必自趨喪亡。
因此,讓我們汲取教訓,在天國的路上與他人同行,互相
扶持,互相關懷;阿們。
~ 張德福神父~摘自 梵蒂岡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