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在立陶宛考納斯主持彌撒,鼓勵人們「醫治
歷史的記憶」,在當下做出貢獻。
我們必須成為「走出去的教會」,服務「最弱小者、遭
遺忘的人以及生活在邊緣地帶的人」;九月二十三日、
主日,在立陶宛考納斯,教宗方濟各主持了他在波羅的
海三國的首台彌撒。
教宗的講道從當天的福音谷九30~37出發,闡明基督徒
的生活必然充滿苦難。
教宗對立陶宛信友說:「佔領時期、流放者的痛苦、沒
有回家的人下落不明、告密和背叛的羞恥感都令上一代
的人印象深刻」。
在場的許多人還能講述自己或親屬的類似經歷,有些人
甚至親眼目睹親人的信仰動搖;因為, 天主沒有顯示
在人前保護他們。
事實上,連門徒們也不願意耶穌向他們談論痛苦和十字
架,完全不想知道考驗和磨難;反倒爭論起「誰最大」
、「誰以前最純潔」。
教宗指出,這麼一來,我們就否定了我們的歷史,這種
態度毫無益處、無濟於事,拒絕在當下做出貢獻,與我
們忠信子民的痛苦現實脫節。
耶穌明白門徒們的所思所想,便提出了一劑解藥來治療
爭權奪利和抗拒犧牲的毛病;也就是,請一位孩子來到
他們中間。
教宗解釋道:「今天,在這裡,誰位於我們中間?誰將
是我們當中最貧困、弱小的?誰將是我們在獨立百周年
必須接納的物件?
他們或許是我們城市裡的少數種族、或者是被迫外移的
失業者;他們或許是獨居老人、或者是喪失自己根基,
因而找不到生命意義的青年」。
然而,邀請弱小者來到中間,意味著「沒有人能假裝視
而不見、沒有人能聲稱這是『別人的責任』;因為自己
『沒看見』或是『離得太遠』」。
因此,教宗鼓勵立陶宛信友們做個「走出去的教會」,
服務最弱小者、遭遺忘的人以及生活在邊緣地帶的人。
此外,走出去,也意味著「停下腳步、放下焦慮和緊急
事務,懂得與路邊的人目光相接,予以聆聽和陪伴」,
就像蕩子回頭的比喻裡的父親(參閱:路十五11~32)
,也如同谷九37耶穌說的:「收留一位這樣的小孩子,
就是收留我」。
最後,教宗勉勵立陶宛信友們接納在 天主聖言、感恩
聖祭內以及在弱小者身上的耶穌,「讓祂使我們的記憶
再次獲享平安,此刻伴隨我們繼續熱情地應對祂留給我
們的挑戰」。
我們應當在服務和喜樂中奉獻生命,好使所有的人都知
道,耶穌基督是我們唯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