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是萬民之光 〈主顯節〉
在瑪竇福音所傳的耶穌誕生故事中有這麼一個情節說︰
「黑落德做王的時候,耶穌誕生在猶大的白冷;有幾位
賢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詢問說︰『才誕生的猶太人
君王在那裏?我們在東方看見祂的星出現,特地來朝拜
祂』。」
星,是發光的物體;從前,西默盎曾經蒙聖神啟示,向
瑪利亞預言她嬰兒的未來使命說:耶穌是「
天主子民以色列的光耀」,同時也是「啟示異邦的光」。
本主日是主顯節,就是向來所說的三王來朝瞻禮;在這
瞻禮上,教會紀念耶穌是「萬民之光」。
主顯節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依撒意亞先
知書第六十章第一到六節、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第
三章第二到三以及五到六節、聖瑪竇福音第二章第一到
十二節。
福音記載異星引導東方賢士來訪聖嬰耶穌的故事;讀經
一和讀經二分別涉及世界各國都要崇拜 天主,各國人
民都要得救恩,從不同的兩方面強調了耶穌救世工程的
普遍性。
我們先談本節日的彌撒福音;在舊約聖經中,戶籍紀記
載亞朗的神諭說︰「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由以色列
將興起一支權杖」。
聖詠上又說︰「舍巴和色巴的君王也都要前來進貢,眾
王都要崇拜祂、萬民都要侍奉祂」。
此外,米該亞先知曾讚頌過耶穌的誕生地白冷說︰「你
,猶大的白冷啊,在猶大的城鎮中,你絕不是最小的;
因為,要從你那裡出現一位領袖,祂將牧放我的百姓以
色列」。
聖瑪竇大概是從這些聖經章節取得了靈感,在本節日的
彌撒福音中,他這樣敘述東方賢士的來訪說︰『黑落德
為王時,耶穌誕生在猶大的白冷;看,有幾位賢士從東
方來到耶路撒冷,詢問說︰「新生的猶太人君王在那裡
?我們在東方看見了祂的星,特來朝拜祂」。
黑落德一聽這話就心感不安,整個耶路撒冷也跟著不安
;他就召集了所有的司祭長和民間的經師、問他們說︰
基督應該生在那裡 ?
他們回答說︰「在猶大的白冷;因為,先知書這樣記載
︰你、猶大地區的白冷﹗你在猶大的各市鎮中,絕不是
最小的;因為,要有一位領袖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的
子民、以色列」。
於是,黑落德暗中召見這幾位賢士,詳細詢問他們,那
顆星在甚麼時候出現;然後,打發他們前往白冷說︰「
你們細心去尋找那孩子吧﹗找到了,就向我報告,好讓
我也去朝拜祂」。
他們聽了國王的吩咐,就走了。
看,他們在東方看見的那顆星又出現了,在他們前面引
路,直到孩子所在的地方上空,才停下來。
他們看見那顆星,喜出往外;走進屋內,看見了孩子和
祂的母親瑪利亞,就俯伏在地朝拜祂;然後,打開寶盒
,獻上禮品,即 : 黃金、乳香和沒藥。
他們在夢中得到指示,不可再回到黑落德那裡,就從另
一條路返回家鄉』。
這是彌撒福音所講的故事;現在,我們來看讀經一,它
怎樣宣佈世界各國都要崇拜 天主的道理。
要知道,在舊約聖經中,「萬民」又叫「異邦」,是一
個與「以色列」相對的名稱。
以色列,是 天主的選民,他們奉 天主為君王,樂意
接受 天主的統治和領導。
萬民、異邦,則指其他民族,他們不認識生活的
天主,只崇拜那些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聽的人手塑造
的偶像。
但是,在舊約時代已有一種預言說:將來有一天,萬民
也要像以色列一樣認識 天主,奉 天主為他們的君王。
本主日的讀經一,就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話來說明這一
天已經來到;讀經一這樣說︰『耶路撒冷阿﹗起來炫耀
吧﹗因為,你的光明已經來到, 上主的光榮已經照耀
著你。
看﹗黑暗籠罩著大地、陰雲遮蔽著萬民;但是,
上主卻照耀著你,祂的榮耀要彰顯在你身上。
萬民要奔赴你的光明、眾王要渴慕你光輝的蒞臨。
請舉目向周圍觀看,他們都聚集來到你這裡;你的兒子
要從遠方而來、你的女兒也要被抱回來。
那時,你見到這情形,必要喜形於色,你的心會興奮愉
快;因為,海洋的珍寶都要屬於你、萬民的財富都要歸
你所有。
成群結隊的駱駝以及米德楊和厄法的獨峰駝要齊集在你
境內;牠們從舍巴滿載黃金和乳香而來,宣揚
上主的榮耀』。
耶穌將生在猶太民族中;祂曾說過︰「我只不過是奉派
來以色列人當中尋找迷途的羊而已」。
祂初次召集十二位宗徒,派他們出去傳教時,也曾叮囑
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黎雅人的城
,你們不要進;你們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那裡去
」。
聖保祿宗徒是耶穌復活後才蒙召的宗徒,他是最早明白
耶穌救世工程的普遍性;他以向萬民傳揚福音為他的職
務,他主張外邦人在基督內與猶太人同為繼承人、同為
一體、同為恩許的分享人。
讀經二就這樣宣佈了各國人民都要得救恩的道理說︰『
弟兄們,你們一定知到,為了你們的好處,
天主的恩寵所付託給我的職務;祂啟示我,使我知道祂
的奧秘。
以往, 天主沒有把這奧秘向任何人顯示過;現在,祂
藉著聖神向祂的宗徒和先知啟示了;這奧秘就是︰藉著
福音,外邦人在基督耶穌內與猶太人同為繼承人、同為
一體、同為恩許的分享人』。
總之,本節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說明了一個事實
,那就是,耶穌,是 天主許給以色列人的救主;但是
,祂剛出世,便遭到了同胞們的排斥;倒是遠方的外邦
人先來信從祂。
所以,我們慶祝主顯節,也就是慶祝我們每位基督信徒
的蒙受召叫、能得救恩的幸福。
天主,祢今日以星光的引導,將祢的聖子顯示給萬民;
我們現在因信德之光認識了祢,求祢不斷地引導我們,
安抵天鄉,享見祢的聖容。因祢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
基督,祂和祢及聖神是唯一 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主內的兄弟、姐妹,在四部福音中,有兩個講耶穌聖誕
的故事;一個是聖路加福音所傳的、另一個是聖瑪竇福
音所傳的。
前者談到,在白冷附近守夜的牧羊人,他們聽了天使的
報告,即刻來探望躺在馬槽裏的嬰孩耶穌。
後者記述,在一顆星的指引下,幾位賢士從遙遠的東方
來到耶路撒冷,朝拜新生的猶太人君王。
在耶穌聖誕之夜彌撒中,我們曾誦讀了聖路加福音所傳
的耶穌聖誕故事;本主日,我們慶祝主顯節;主顯節,
從前稱做三王來朝節,在這節日的彌撒中,我們誦讀聖
瑪竇福音所傳的耶穌聖誕故事。
主顯節,像耶穌聖誕節一樣,也慶祝 天主聖子降生成
人的奧蹟;但是,在慶祝的動機上,與聖誕節略有差別
;所以,給予我們的訊息也不相同。
耶穌聖誕節的訊息是「奇妙交換」: 天主取了我們的
人性,使我們分享祂的 天主性;所以,大良教宗便會
在他聖誕節的講道中呼籲說:基督徒啊!你要記得你的
地位!你既分享 天主的性體,就不該再犯罪、重返舊
日卑下的境地。
你要記住,誰是你的頭;你是誰的肢體!
不要忘記,基督已把你救出黑暗的權勢,而且,移至
天主的光中、 天主的國裏了。
主顯節的訊息是什麼呢?
在本節日的彌撒福音中,聖瑪竇著重指出,賢士們來到
耶路撒冷的目的,說是「特來朝拜祂」。
「朝拜祂」這三個字,正好道出了本節日的特色;由於
天主聖子降生成人, 天主的光榮顯示給了世界,從此
,天下萬民都要敬拜 天主。
現在,我們就根據本節日的彌撒禮儀,分三點逐步發揮
這個話題:一、真正的敬拜是在天上;二、基督信徒在
教會內敬拜 天主;三、我們今日在教會內的敬拜,是
日後在天上敬拜的先聲和保證。
一、真正的敬拜是在天上
本節日彌撒中的集禱經上說: 天主,祢今日藉異星的
引導,使祢的唯一聖子顯示給天下萬民;現在,我們因
信德的光照認識了祢,求祢也不斷地指引我們,將來,
能達到天鄉,瞻仰祢的聖容。
藉著這篇經文,我們的慈母教會告訴我們,人生好比行
路,其目的是天鄉。
人的生命如此,他的敬拜 天主也是這樣。
從前,在一顆星的指引下,曾有幾位賢士從東方來到耶
路撒冷敬拜新生的嬰孩耶穌;聖瑪竇福音記載了這個故
事。但是,本節日彌撒中,宣讀這段福音記載,並不是
為講給我們聽一件過去發生的事情;教會禮儀自有其末
世的幅度,它敘述過去,總是為使我們顧及今日,並嚮
往未來。
所以,本節日彌撒福音敘述東方賢士的故事,也是邀請
我們今日參與教會的敬拜,並促使我們在教會的引導下
走向天鄉,永遠敬拜 天主。
日後,在天上永遠敬拜 天主,這才是最完滿的真正敬
拜。
在本節日彌撒中的讀經一裏,依撒意亞先知談到「萬民
要奔向你的光明,君王要渴慕你光輝的蒞臨」,就是預
示這一點道理。
二、基督信徒在教會內敬拜 天主
敬拜,原是人類對造物主 天主的基本態度;基督信徒
敬拜的特色是,他在基督內敬拜 天主。
彌撒常用經文中有這麼一首聖三頌說:
全能的 天主聖父,一切崇敬和榮耀,藉著基督、偕同
基督、在基督內,並聯合聖神都歸於祢,直到永遠。
這是對我們基督信徒的敬拜所做出的最好描述;基督,
是降生成人的 天主聖子,我們基督信徒是在祂身上看
出 天主的光榮,才敬拜 天主。
耶穌升天以後,直到祂日後再次來臨時,教會在世上繼
續執行基督的救世使命;這就是所謂聖事性救恩計畫。
本節日彌撒中,讀經一裏,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未來的
耶路撒冷,以及讀經二裏聖保祿宗徒所說的基督的奧蹟
,都意味著教會在聖事性救恩計畫中的重要地位。
依照這計畫,教會不但顯示 天主的光榮和引導我們敬
拜 天主,而且更同我們一起敬拜 天主。
正是因為我們同教會一起敬拜 天主,我們今日的敬拜
天主,便成為日後在天上永遠敬拜 天主的先聲和保證
了。
主內的兄弟、姐妹,今日,我們在教會內的敬拜,是日
後在天上敬拜的先聲和保證;這是本節日彌撒道理的第
三點,也是它的結論。
我們做神父的,每天要誦念日課、要做彌撒;有時,會
覺得吃力,把它們看做一種負擔。
一般平信徒也要望彌撒、念早、晚課和玫瑰經,恐怕也
會有類似的感覺。
這是我們人性的軟弱;更好說,是我們缺少信德。
過瞻禮,有振作信德的作用;本主日,我們慶祝主顯節
,在本節日的彌撒禮儀中,慈母教會向我們解釋敬拜的
真正意義。
真正的敬拜是在 天主,是一種福氣;就是一般所說的
「升天堂、永遠享福」的意思。
今日,我們能在教會內敬拜 天主,也是 天主賞賜給
我們的一種恩寵,它使我們能在動蕩不安的世界中,在
忙碌緊張的生活中找到一點清靜,預先體會日後的真福
,並為它付出一些定錢當做保證。
基督,我們讚美你;亞孟。
作者:阿德里安.諾桑 本篤會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