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日上午,在梵蒂岡接見出席聖座聖職部研討會
的人士時,教宗方濟各強調,司鐸不應做生硬的牧靈職業
者,應常常接近子民,做子民的父親及兄弟,更應做福音
喜樂的使徒。
聖座聖職部舉辦本次研討會,紀念梵二大公會議關於司鐸
職務與培養的兩道法令頒佈五十周年;這兩道法令是:
《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及《司鐸之培養法令》。
教宗的講話單刀直入,他指明,為領悟司鐸聖召,就需
要意識到司鐸是由人群中選拔,奉派為人群行有關
天主的事,並生活在人群當中(《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
》3)。
司鐸,是出自一個特定環境的人,他們在這環境中學到
最初的價值觀,吸收子民的靈修思想,習慣與人交往。
司鐸也有自己的閲曆,他們不是在晉鐸那一天突然從主
教座堂冒出來的一群蘑菇;這表示司鐸是不能在實驗室
內培養出來的,司鐸是在家庭中,憑著信仰傳統及家庭
的全部經驗開始的。
教宗繼續表示,【一位好司鐸】首先是團體環境的兒子
,以那聖召牧靈的基本場所、即家庭為起點;司鐸也是
富有人性的人,他必需學會不受制於自己的限度,反而
應使自己的天分結出果實。
教宗說:一位司鐸若是平和、愛好和平的人,即使在艱
難的時刻,他也會在自己周圍傳播安詳氣氛、傳遞與主
耶穌交往的美好。
相反地,一位司鐸若經常憂愁、焦躁或性情固執,便不
正常,這樣不好;無論對司鐸本人還是對他的子民都無
益處。勞駕,別讓信友因為司鐸焦躁受罪;別打擊信友
,卻要用心關懷他們。
教宗非常在意使司鐸聖召萌生、成長及增強的家庭和社
會根源;他提到一件許多年前的軼事,一位年輕的耶穌
會神父陷入危機,打算放棄修道生活。
在當時的貝爾格里奧神父的建議下,他與自己的母親傾
吐了心事;他母親的【精神耳光】使得他回到正路上。
教宗重申:一位司鐸不能失去自己的根源,他始終應是
子民的人、為子民服務。
知道並緊記自己為子民、聖潔的子民、 天主的子民行
事,這能幫助司鐸不為自己著想;雖有權威,卻不獨斷
專行,堅定卻不固執、喜樂卻不膚淺;總之,要做牧人
,不做官員。
我誠懇地告訴你們,我害怕變得僵硬;一見到生硬的司
鐸,我就避而遠之!他們咬住你不放!
心中沒有 上主的司鐸會成為生硬的人,這為
天主子民是一種危險。
教宗指出,司鐸在自己的職務中不能好似牧靈或福傳的
專業人士,來到後,做應該做的事;也許,做得不錯,
可是,把工作當做一份職業,然後,離開那裡,去過另
一種生活。
教宗斷言,做司鐸,就應留在人群當中;接近人群,是
基本準則。
主教尤其必需小心翼翼地關懷自己教區的司鐸;有些主
教似乎遠離了司鐸。
應當接近他們;至少,應該打個電話!這是父親的愛、
兄弟情誼使然。
『不,我在那個城市有一項會議;然後,我要去美洲旅
行,我還要……』。
可是,請你聽好,特利騰大公會議關於主教必需駐留自
己教區的法令還仍然有效啊!
如果,你不想留在教區,就該辭職,去環遊世界,做另
一項很好的使徒工作;如果,你是那個教區的主教,就
該留守。
此外,教宗邀請司鐸在聽告解時應慈悲為懷,即使不能
赦罪,至少也應該予以降福。
最後,教宗以關懷、慈悲心腸及仁愛的目光這三個特性
勉勵司鐸在人群中做見證;教宗說:『一位司鐸不能有
私人空間;因為,他總是與 上主、與子民在一起。
我想到我的城市的那些司鐸,那時,還沒有電話錄音,
什麽都沒有;他們在睡覺時,床頭總是放一部電話機,
無論什麽時候,一有人來電話,他們就起身去施行傅油
聖事,不讓任何一個人未領聖事前就死去!他們在休息
時也沒有私人空間;這才是熱誠的使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