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默的出谷經驗 (復活期第二主日)
宗四 32-35;若壹五 1-6;若二十 19-31
默想
復活期第二主日,不論是那一年,都用今天這篇若望福音,大概因為裏面
提到耶穌「八天後」顯現給多默;而且,今天正是復活後的第八天。
這個顯現的故事可帶出很多主題,今天,讓我們看看,耶穌怎樣帶領一位
多疑及恐懼的人走出幽谷。
聖經上,有關多默的記載,以若望福音為最多;除了今日福音的記載外,
起碼還有兩次。
第一次是、當耶穌去伯達尼的時候,由於接近耶路撒冷,門徒怕有危險,
勸耶穌不要前去。
多默卻說:「我們也去,同他一起死罷!」(若十一 16)
看似有勇氣,卻是悲觀的勇氣,有「死了便算」的意思;並非是從容就義
的勇氣。
第二次是、最後晚餐時,耶穌叫門徒不要心煩意亂,但要信賴祂,祂會為
他們預備地方。
多默接著問:「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裏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
(若十四 5) 這反映出他是個多疑恐懼的人。
今天的福音,更把他的性格顯露無遺。
多默雖跟其他門徒生活在一起,卻保持距離,不太相信別人。他有自己的
內心世界,在裏面,他才有安全感;一旦,和外界接觸,便會恐懼不安,
很自然的又退回自己的世界裏。
這種人很難接受別人的話,亦難以進入別人的生活經驗裏。
當其他門徒跟他分享耶穌顯現的喜樂時,他就覺得是一種挑戰,立刻建起
一堵理性的圍牆保護自己:「除非我看見他手上的釘孔,……我絕不信!」
讓我們看看,耶穌怎樣帶領這位自我封閉的人走出多疑恐懼的藩籬,向外
在的世界開放。
耶穌顯現時,首先說:「願你們平安」。
多默既是內心恐懼不安,耶穌先安他的心。
不安,是人最大的敵人;不安的人,去那裡、或做甚麼事都會不安。
耶穌繼而邀請多默從理性的藩籬走出來,去觸摸祂手上的釘孔、肋旁的傷
痕,主要是要多默經驗到基督對人的愛。耶穌像對他說:這是為你而受傷
的;不要停在理性的保護網裏,走進一個真情實感的世界吧!
的確,傷口往往是愛的標記。
一位母親抱著兒子逃離火場,被火燒傷頸部和背部;兒子長大後,每次看
到及觸摸到母親頸部的傷痕時,都感受到一份真實的愛。
多默果然投入耶穌的愛中,熱情的回應:「我主,我的 天主!」
他的情感被引發出來,重建了愛的關係。
耶穌提到,不見而信的人是有福的;信德,就是要求人離開一個自我設計
的安全範圍,投向 天主的懷抱,只去信賴祂。
信德之父亞巴郎本來很富有,但是, 天主偏偏要求他離開安全的境界,
去到一個遙遠的地方。他慷慨地回應 天主的召叫,相信
天主會帶領他去活一個更豐盛的生命;他沒有要求保證,也沒有像多默一
樣提出條件:「除非我看見……」。
一位多疑恐懼的人,其信仰歷程會比別人緩慢,他需要一些出谷經驗去衝
擊自己;比方,今天,我們可嘗試到貧窮的地方去做生活體驗,像出谷紀
中的曠野一樣。
現代人太幸福了,一些帶著三分飢寒的經驗可幫助他們碰到自己的內心,
引發他們對別人的憐憫,從貧窮人身上看到復活的基督。
像多默一樣內向的人,他們信仰的障礙可能是過份理性;一些感性的活動
可能使他們開放自己;例如:祈禱時,不要想得太多,多重視團體祈禱、
或用身體祈禱,跟隨別人大聲誦唸經文,高聲詠唱,也不妨高舉或張開雙
手,把自己整個人投入,放開理性的矜持;又或注視十字架上的耶穌,或
遠眺無際的海洋、廣闊的天空,用感覺去體驗 天主的臨在,跳出自我細
小的空間,聆聽及接受耶穌的邀請:「把你的手指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
手吧!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讓耶穌帶領自己出谷。
( 作者 吳智勳神父 )
反省與實踐
主日福音中,耶穌基督顯現,對門徒說了許多話;基督說:「父怎樣派遣
了我,我也怎麼派遣你們」。傳揚福音,不只是教會的使命,更是我們每
位基督徒的使命;在生活中,我是否把握機會宣報基督復活的喜訊?如果
,沒有,可以從現在開始,並思考要如何去做。
在福音中,復活的基督祝福與寬恕門徒離棄祂的過失,祂同樣也要求門徒
要這樣做。對於傷害過我的人,我是否也能夠滿懷祝福與寬恕?為什麼?
復活的基督對多默說的話:「你因為看見了我纔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就
相信的,纔是有福的」。請默想,復活的基督是如何改變門徒;我是否因
祂有所改變?又,當我對自己的信仰產生質疑時,我是如何凸破難關?
最後,在每日祈禱中,我們可以祈求仁慈的 天主賜予力量,眷顧我們的
軟弱,堅強我們,使我們讓自己能夠在一切事上尋求
天主,並遵循祂的旨意。
信友禱詞
請為為傳教事工奉獻心力的教友祈禱
求主賜給他們不畏艱難的勇力以及所需要的智慧,使他們能以適合的方式
與態度去宣揚 天主的福音,讓更多的人可以認識、接近基督。
請為基督徒的合一祈禱
祈求全能的 天主賜下足夠的智慧與力量,讓所有的基督徒都能如同復活
的基督一樣,能夠彼此寬恕、祝福;學習放下己私,如同兄弟姐妹一般,
相親相愛、和平共處,共同為讚美、光榮 天主而努力。
請為全世界新領洗的基督徒祈禱
感謝 天主召選他們成為新門徒,祈求 天主幫助他們信德日益堅強,並
效法耶穌的慈悲之心,力行愛德。